苏联当代作家达·阿·格拉尔所著《奇特的一生》,记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毕生献身科学的事迹,其中发人深思的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从1916年元旦起,26岁的柳比歇夫开始实行自己的“时间统计法”,即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时间支出,工作、休息、看报、散步各花多少时多少分,而且按时进行核算,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他逝世那天为止,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通过这样的统计,时间的激流变成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时间的脚步、时间的意义、时间的容量被看得一清二楚。柳比歇夫曾经说: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有浪费,但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样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正因为如此,柳比歇夫努力避免浪费时间,散步时他捕捉昆虫;在冗长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短距离的路程他宁愿步行,免得为等车浪费时间;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他学会了英语。在实地考察俄罗斯欧洲部分各种害虫的“空闲”时间里,他搜集了35箱13,000只共300种地蚤标本,比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还多出5倍。正是这个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发表了70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到昆虫学、遗传学、进化论、植物保护、农业、科学史、哲学等众多的领域。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在世上生存多久,但却能够决定自己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只要我们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就能更好地利用时间这个无价之宝,为人民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