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作者:蒋乐民
[大]
[中]
[小]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农村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极为重要。我个人体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两个重要精神,着重要求解决四个问题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两个精神。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各个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实现“四化”过程中决不可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决不可忽视对农业的支持。二是对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新问题,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只能用坚持改革、完善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决不可走回头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实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要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二是“七五”期间要适当增加对农业的资金、物质投入和科技支持,保证农业长期发展和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改革,包括积极发展各种为商品生产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合作制;搞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城乡经济改革更好地协调发展;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有计划、有...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农村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极为重要。我个人体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两个重要精神,着重要求解决四个问题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两个精神。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各个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实现“四化”过程中决不可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决不可忽视对农业的支持。二是对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新问题,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只能用坚持改革、完善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决不可走回头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实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要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二是“七五”期间要适当增加对农业的资金、物质投入和科技支持,保证农业长期发展和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改革,包括积极发展各种为商品生产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合作制;搞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城乡经济改革更好地协调发展;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使之逐步合理化。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那些至今仍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最困难的地区。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无农不稳”和“无工不富”的关系。两者要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不可互相对立和排斥。两者关系处理好了,就能促使整个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处理不好,必然影响农业也影响工业的发展。二是要处理好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如果忘了这个目标,就会背离社会主义原则。但共同富裕决不意味着齐步走。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原因,在致富的路上有先有后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切不可一强调共同富裕就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可一强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忘了帮助其余大多数人也逐步富起来这个大目标。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指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勤劳致富,而不是提倡和支持违犯国家政策、法律,走歪门邪道去致富。三是要处理好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和适当增加投入的关系。从这些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看,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是完全正确的。过去的很多经验教训证明,在发展农业方面,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不按科学办事,再多的投入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农业不需要增加必要的投入。在政策对头的情况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运用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再适当增加投入,就必然可以强化政策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益。应该认识到,适当增加对农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有许多政策和科技措施,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和物资的支持,是无法实行的,两者不能割裂。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我认为加强财政支农工作,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措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支农政策和措施是多方面的。如调整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扩大议购数量;降低小化肥零售价格,等等,都与财政密切有关,财政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从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方面来说,中央决定了两条。一条是在“七五”期间适当增加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费支出;另一条就是从乡镇企业上交税收的增长部分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农业,即实行“以工补农”。为了贯彻中央的决定,今年全国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预算较上年预算和实际执行数都有较大增长,各级财政都应按此精神落实,并要尽可能从地方机动财力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农。中央分配十亿元“以工补农”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指标已经下达,各地务必要作好资金安排,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效益,促使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各地乡镇企业要继续从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补农”、“建农”。
除了抓好预算内资金安排外,还要继续抓好支农周转金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对一部分支农支出采取有偿周转的办法,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补充和缓解预算内支农资金的不足。各级财政对加强支农周转金的管理工作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二、保证资金的正确投放
第一,要积极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今年支农资金的预算增加了,重点投向哪里,这是关系正确贯彻中央决策,提高资金效益的一个重要关键。总的说我们支持发展农业仍应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但有必要强调一下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我国是个有十亿多人口的国家,不论从资金、外汇、运输、港口的能力看,还是从世界市场可供粮食的数量看,我国所需的粮食只能依靠自力更生来解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如果粮食生产发生大的问题,就必然影响“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安定。为此,我们除要执行中央决定的其他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外,今后一段时间增加的支农资金,要优先用于修复和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搞好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方面,促进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耕地质量。我们强调抓粮食生产并不是要回到“以粮为纲”的老路上去,财政的支持重点,应放在那些适合发展粮食生产的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和具有增产潜力的潜在商品粮基地的开发上.在那些宜于以林牧业为主的地区,要着重于提高宜农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决不要再盲目恢复和扩大耕地,重新走毁林、毁草种地的错误道路。
第二,要大力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提高。要使我国有限的耕地养活十亿人口以及今后日益增多的人口,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目前我国耕地的平均单产是比较低的,有相当一部分耕地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今后我们如果能够依靠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新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改进肥料生产结构和实行科学施肥方法;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进行以提高农田质量为中心的综合建设等,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结合起来,就有可能使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并增强抗灾能力,保证粮食总产在正常年景和一般灾害情况下稳定增长。其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以至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只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发展和提高的需要。
第三,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继续支持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自力更生地解决粮食的基本供需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但是,仅仅吃饱肚子还不能达到逐步致富,走向小康的要求。财政部门要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而有步骤地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财政部门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促进其发展。乡镇企业担负着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重任,我们要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它健康发展。
第四,要支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生产越是专业化、商品化,越要加强上述各项服务工作。我国和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财政部门在支持为发展农业商品生产服务的组织和体系上,除了国家和集体已经办起来的要帮助切实办好外,今后要着重支持由农民自愿组合的为农民服务的各种合作性质的组织。
第五,要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由于历史的、自然条件的和政策上、工作上的众多因素,农村至今还有少部分地区经济困难,农民的温饱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建国以来,国家和各级财政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和社队改变面貌的钱不算少,但有相当一部分受援地区面貌依旧,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资金撒了“胡椒面”,有不少资金并没有真正用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实事上,而是用在盖办公大楼、宾馆、招待所等非生产性建设和装门面的事情上。二是支援项目不切实际,没有牵住改变贫困面貌的“牛鼻子”,只重视“输血”,不重视“造血”,没有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了进一步做好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工作,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共同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排队,研究改变面貌的主客观条件,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先帮助那些主客观条件较好的地方先行脱贫,然后再帮助其他地方逐步脱贫。在扶贫问题上不可平分力量,面面俱到,全面开花,希图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对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造血”功能,带有突破性、决定性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于那些挪用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不为人民办实事,热衷于搞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以及摆阔气、装门面的事,财政部门要采取经济手段进行制裁和制约。
三、抓好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检查.有了资金,有了正确的投放,还要抓好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保证资金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这次用“以工补农”办法给农业增加的钱,要真正用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要切实管好用好。对这一精神,我们务必要认真贯彻执行。为了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财政部已会同农牧渔业部、水电部、林业部联合发出开展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各级财政部门要同审计、银行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行此项工作,要坚决纠正那种花钱不讲效果的思想和作法。对严重损失浪费和违法乱纪问题一定要严肃处理。对于农业,不论是事业还是企业,财政部门一要支持,二要加强财务管理,把改革、管理、效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学习。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中央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都是在对大量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抓住其本质性的东西,进行高度概括后制定出来的。它对各地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又不可能对所有具体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因此,我们财政部门的同志,在贯彻中央或省里关于加强支农工作的指示时,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精神实质;二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问题出发,提出贯彻的具体措施或办法。对上级的指示不可简单地照抄照搬。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从农业的外部看,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同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分不开。从农村经济内部看,有农、林、牧、副、渔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从发展商品生产看,有生产与流通,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从支农方面看,不仅有财政资金,还有银行贷款、基建投资、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科技费用。有地方自己的资金,还有上级专项拨款。对这些资金需要综合平衡,相互配合,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总之,我们在支农中,一定要研究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武装自己,学会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工作,才能在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大大提高一步。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