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甘肃省工业企业亏损不断增加,财政补贴越来越多,超过了省财力的负荷,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扭亏增盈就成为全省经济工作,特别是财政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从198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狠抓了企业扭亏增盈工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眼睛向内,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挖潜、革新、改造自我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企业自身活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4年与1982年相比,全省工业亏损户数由184户减为52户,亏损额减少8,000万元,扭亏71%。特别是在1985年全国工业企业亏损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亏的情况下,甘肃省的工业却减亏48.8%,超额完成全年扭亏24%的国家计划。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从具体政策上促进企业扭亏。为使企业的扭亏任务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针对亏损原因制定了7条具体政策,对企业扭亏增盈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政策是:(1)每个亏损企业都要建立扭亏责任制,签订扭亏责任书,对领导干部实行重奖重罚。(2)对有条件实行承包的亏损企业,进行承包。承包人既可在本单位职工中挑选,也可从社会上招聘。对承包后按合同改变了企业面貌,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适合做领导工作的人,可以按干部审批权限正式任命。(3)改革亏损企业的奖金发放办法。凡完成扭亏计划的企业,奖金按规定的指标发放。多减亏部分,提取奖金的比例可适当高一些,扭亏成绩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可发给一次性奖金,用于奖励扭亏中有功的单位和个人。(4)实现扭亏的企业,厂长可以行使1%的晋级权。(5)没有按计划完成扭亏的企业,再给一定时间补课。到期后亏损情况仍无好转,领导班子要重新组建,主要领导干部就地免职,不能再担任同级职务。(6)建立企业主管部门扭亏责任制。到规定期限如有半数以上企业没有达到扭亏目标,主管部门要承担责任,对部门领导及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给予批评和行政处分,直至免去领导职务。
二、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扭亏的中心。一是帮助亏损企业端正经营思想,搞好转轨变型,提高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近几年来,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调价和银行贷款利率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大,对企业扭亏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甘肃省把扭亏工作和企业整顿结合起来,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新品种,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支持企业组织闲散劳力,利用边角余料加工小商品和开展外协劳务,努力消化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收入,减少亏损。如省轮胎厂,压缩了计划内亏损产品及滞销产品的生产,增产了盈利产品,使企业转亏为盈。二是帮助亏损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消化能力。亏损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消耗高、浪费大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扭亏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省财政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经常深入亏损企业逐户分析亏损原因,研究扭亏措施,进行重点帮助。同时,还组织亏损企业的管理人员到省内管理水平高、生产经营好的企业学习取经,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改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亏损企业的面貌得到一定改变。如盐锅峡化工厂,近两年建立健全了14项全厂性管理制度和18项专业性制度,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产品质量提高,物质消耗下降,1985年前10个月,在原材料、燃料提价等因素影响100多万元的情况下,成本仍然下降8.58%,由上年同期亏损138.2万元变为盈利25万元。
三、坚持把改革作为扭亏的动力。为从根本上帮助亏损企业解决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几年来,省财政部门坚持改革财政、财务管理,推动了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
1、改定期按额拨补亏损为一次按项拨补,由单纯的仁政观点转向注入活力的寻源观点。过去拨补亏损的办法,是根据计划于月末或季末按企业实际发生亏损额拨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一些小改、小革项目的进行,使企业失去不少改变面貌的良机,长期处于亏损的被动状态。针对这种情况,从1985年起,财政部门对凡是有扭亏措施计划、预计能够扭亏为盈、具备上项目等条件的企业,按年初签订的扭亏责任书,将亏损补贴一次拨付给企业支配使用,推动了各项扭亏工作的顺利开展。
2、改直接拨资金为送技术上门。为帮助亏损企业解决由于人才缺,资金少,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困难较大的问题,1983年,省财政拿出200多万元,由省科委负责组织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对口深入到12户亏损企业调查研究,制定了12个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的技措项目。这些项目实施后效益较好,1985年新增产值1,600万元,新增利润212万元.
3、改只管监督为开拓服务。在帮助企业实现扭亏增盈的过程中,财政部门一方面及时为企业提供市场变化信息,督促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减少积压,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们在进一步支持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各方面的优势,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以拳头产品为龙头,发展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组建经济联合体,向亏损企业扩散产品技术,扶持了亏损企业。
四、坚持把推进技术改造作为扭亏的重点。甘肃省机械工业企业的设备大部分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水平,生产工艺落后,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他们把推进技术改造作为扭转机械企业亏损的突破口。三年来,除国家安排的技术改造项目外,省财政共拨出资金3,500万元,支持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1985年该省整个机械系统扭亏为盈,成为无亏损户的行业。
五、坚持把五个抓住不放作为扭亏的手段。为把扭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消灭经营性亏损,甘肃省在抓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做到“五个抓住不放”:一是抓住亏损边缘户不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困难,促其盈利;二是抓住亏损产品不放,对亏损产品进行分类排队,该舍则舍,该留则留,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三是抓住盈亏大户不放,千方百计挖掘其内部潜力;四是抓住企业优势不放;五是抓住无销路的产品不放,对那些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滞销产品要限期转产,不转产而造成的亏损,财政不予弥补。这些措施对促进扭亏增盈起了有力的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