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是提高我国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建设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前几年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扭亏工作成效显著,亏损企业的户数不断减少,亏损额连年下降。1984年和1982年比较,全国预算内工交企业亏损户减少6,500户,亏损额减少45.2%。去年由于物价调整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亏损额大幅度回升。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企业亏损面又进一步扩大,亏损额继续增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户比上年增加806户,亏损面从17.4%上升到19.5%;累计亏损额已占全年亏损控制额的46.1%,不仅没有达到全国扭亏15%的计划要求,反而比上年同期增亏32.1%。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初步分析的情况看,造成工业企业亏损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部门和地区对扭亏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改革时期价格因素影响太大,企业难以消化,亏损难免,因而放松了对扭亏增盈工作的领导,抓得不紧,有的甚至撤消了扭亏机构。二是由于一些企业对燃料、原材料涨价,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工资改革以及提高折旧等因素未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消化,由盈变亏。三是部分产品因质次价高或市场变化,滞销积压。例如,辽宁省黑白电视机积压6万多台,全国小化肥积压1,000万吨左右。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物质消耗高.在国家考核的105种原材料消耗指标中,去年有三分之一是上升的,而今年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升的达50%。从一些省市反映的情况看,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以及滞销积压等主观因素造成的亏损约占亏损总额的一半左右。
现在全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一年的亏损额达几十亿元,相当于几百个年上交利税1,000万元企业上交利税的总和。如果我们的扭亏工作能够取得较大的突破,那么远比国家花几百亿元投资建新厂产生的效益要好得多。今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如果我们的扭亏工作做得不好或控制不住增亏的势头,势必又有一部分收益要被亏损企业吃掉。这样,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七五”计划的实施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现在起,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各有关部门继续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一、对扭亏工作要统一认识,领导重视,扎实工作。目前有些企业的亏损是难于啃了,但并不意味着是啃不动了,没有“油水”了。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在搞基建、上项目上,要仔细分析亏损的主客观原因,树立向亏损要效益的思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扭亏工作领导抓与不抓大不一样。从全国情况看,有的省对扭亏工作很重视,连续几年保持了亏损额稳定下降的趋势。就是在增亏幅度较大的省内,有的地区由于扎扎实实抓扭亏,企业扭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区、各部门应该把扭亏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财政部门要深入亏损企业了解情况,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要协同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扭亏增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要针对亏损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亏损企业既要给压力,又要给活力,帮、促结合。对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企业,因设备不配套、生产批量小等原因造成的亏损,应积极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上水平,上产量;对产品不对路或尚未定型,而设备技术力量还好,有条件转产的企业,要积极提供信息,疏通渠道,帮助企业上新产品、新品种,调整产品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营管理不善、消耗高、浪费大、亏损多的企业以及产品无销路、边生产边积压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整顿,实行关、停、并、转。此外,各地区、各部门还要统一认识,严格执行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制止向企业摊派的各项规定:切实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特别要严禁对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集资和摊派,为企业扭转亏损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要努力降低消耗。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经济的致命弱点,但这也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今年国家考核的105种原材料消耗中有一半是上升的。从能源消耗上看,亿元产值能耗,上海是两万多吨标准煤,而消耗高的地区达25万吨,剔除不可比因素仍有很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就更大,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能耗高达2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日本的6.1倍,美国的2.3倍,比经济不发达的印度还高1.7倍。可见,我们降低消耗的潜力是很大的。降低物耗,企业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先进的定额,严格领退料制度,加强考核,把降低消耗同职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同时要对耗能高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此外,还要妥善处理积压产品。有关部门对积压产品应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根据造成积压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属质次价高的,要削价处理;属于销路没有打开的,要做好宣传开拓市场;属于无法使用的要坚决报废;属于适销对路。买方无力购买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扶植。对有些积压产品,如小化肥,国家已有明确的处理规定,各地要坚决贯彻,认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