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作者:胡乐亭
[大]
[中]
[小]
摘要:
本讲概述《财政基础知识》教材第六、七章的基本内容,帮助自学的同志主要掌握我国财政支出的意义、分类原则和基本内容。属于支出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后在“国家预算”学科中介绍。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
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运用。它包括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全过程,体现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着财政支出的内容和方向.建国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财政资金在政府各部门、国民经济各方面分配的比例和保证的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保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军政费用和对外援助的资金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财政支出的重点,也转移到保证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等战略重点的资金需要上来,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财政支出为什么要分类。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客观需要,决定了财政支出不仅涉及政府各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而且涉及中央与地方,...
本讲概述《财政基础知识》教材第六、七章的基本内容,帮助自学的同志主要掌握我国财政支出的意义、分类原则和基本内容。属于支出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后在“国家预算”学科中介绍。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
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运用。它包括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全过程,体现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着财政支出的内容和方向.建国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财政资金在政府各部门、国民经济各方面分配的比例和保证的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保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军政费用和对外援助的资金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财政支出的重点,也转移到保证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等战略重点的资金需要上来,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财政支出为什么要分类。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客观需要,决定了财政支出不仅涉及政府各部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而且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经济利益。财政支出是一个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资金分配过程。为了便于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必须根据财政支出的性质和作用,对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
(二)我国财政支出分类的方法。建国以来,从我国财政支出分类的实际情况看,基本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1.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我国财政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类、社会文教费类、国防费类、行政管理费类和其他支出类。1967年前.我国财政支出基本是按这种方法分类。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明确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全貌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体现国家履行职能的情况,便于与其他国家财政支出情况对比,能够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也存在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不相适应,不利于加强计划管理的缺点。
2.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我国财政支出,按其用途可分为基本建设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农村社队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支出和其他支出类,等等。这种分类方法是1977年以后采用的,能够比较明确地反映财政支出的范围和具体用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协调一致,有利于国家计划与财政资金供应的统筹安排,便于计划管理。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不能概括和明了地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貌。
另外,为了反映某种特定的要求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财政支出还可按部门、按预算内外、按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等进行分类。
(三)财政支出科目。财政支出科目,包括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科目。它是财政支出分类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说,财政支出科目是根据支出分类方法确定的。但是,不论按哪种分类方法确定的支出科目,一般都分为“类、款、项、目、节”五级。“类”按支出性质或用途划分支出方向;“款”与“项”按部门、单位设置,反映支出资金归谁管理和使用;“目”和“节”反映支出资金的具体用途。“五级科目”互相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汇总,后者是前者的分析和具体化,共同构成财政支出的分类体系,全面、系统、完整、科学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内容。
三、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
财政支出作为国家履行其职能的财力保证.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为了合理安排、及时供应、有效使用财政资金,财政支出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分配活动的两个方面,收入是支出的基础,支出是收入的目的,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体现财政资金分配的全过程。
量入为出,是以收定支,即按财政收入的多少来确定支出的规模。就是通常说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出为入,是以支定收,即按支出的多少来确定收入的规模,就是通常讲的“需要与可能的统一”。我们讲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就是既要把财政支出控制在当年可靠的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又要注意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增加财政收入,以保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规模宏大,各部门、各地区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不同,基础不同,对资金的需要也不同,这就要求必须本着“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正确处理各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就是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财政支出原则。这个原则,尽管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按比例分配财政资金,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三)力求节省,讲求效益。力求节省,讲求效益,是指在财政支出中.既要节约资金,又要取得最佳效果。就是通常讲的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力求节省,讲求效益,不是单纯压缩开支,而是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上下功夫,用尽量少的资金消耗取得最大生产成果,用尽量少的开支,举办尽可能多的事业,取得最大成效。
四、我国财政支出的内容
我国财政支出包括国家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两部分。预算支出体现由国家统一支配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用途:预算外支出体现由地方、部门、单位因地制宜安排的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一)国家预算支出
1.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国家预算安排的用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投资。
国家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是合理配置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数额就是基本建设投资额。它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的工作量,又称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建国以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反复证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这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
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确定后,还必须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地分配投资,也就是确定基本建设投资方向。确定投资方向,必须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地区间的投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本建设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建设起协调的经济结构。
此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供应基本建设资金,也关系到投资效果问题。建国以来,我国长期采用基本建设拨款的方式,并由建设银行负责拨款和监督。从1981年开始,为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逐步推行“拨改贷”。从1985年起,凡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拨改贷”的资金分别由中央财政预算和地方财政预算拨给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和省(市、自治区)分行。与此相适应,建设银行收回贷款也分别上缴中央财政预算和地方财政预算。按规定批准归还的贷款,由建设银行相应冲销财政预算拨给的“拨改贷”资金,并报财政部门。这是基本建设资金供应办法的一项重大改革,今后还要进一步完善。
2.农业支出。农业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一靠党和国家的正确政策,二靠科学管理。同时,国家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援农村发展生产和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林、水、气象事业。据统计,从1952年到1982年,财政预算拨付的农业支出达2,000多亿元,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又把农业列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财政支援农业的支出,必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3.流动资金支出。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是企业垫支在劳动对象和职工工资等方面的资金。它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两家分口供应,即定额部分的流动资金由财政预算拨款,超定额部分的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这种“分口供应”企业流动资金的办法.虽然在保证企业资金需要,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不便于统一管理,影响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从1983年7月1日起,我国流动资金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即陆续推行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的办法。除个别部门外,国家财政预算不再增拨流动资金,而由银行统一管理和供应。这种办法,适应了财政、信贷资金渠道变化的新情况.使资金供应与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国家对流动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建立国家物资储备的资金。它包括储备物资所需的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费用。我国目前的物资储备,分为中央物资储备和地方物资储备两种:中央物资储备由国家预算拨款建立,由国家物资储备部门归口管理,其支配权在中央;地方物资储备由省(市、自治区)地方预算拨款建立.其支配权在地方。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对于国家储备必要的战略物资,应付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5.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国家用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财力保证。它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公费医疗、体育、地震、海洋、通讯和广播电视、文物、计划生育等事业费。建国三十多年来,国家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相继建立发展了多种事业机构.从事各种事业的专业队伍,较之解放前也增长了几十倍。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把科学教育事业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我国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进一步增加.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必将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6.行政、国防、援外支出。行政支出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行政、公安、司法检查、外交等方面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按其性质虽属非生产性支出,但它是保证国家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开支。所以,长期以来,国家财政一方面本着“保证供给,厉行节约”的精神,及时安排供应这部分资金;同时,又积极促进国家机关精简改革,不断降低行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国防支出,是国家用于武装力量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各项费用。它对于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武装力量,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和平劳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援外支出.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支援。包括无偿援助与对外长期无息、低息贷款。它是我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表现.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具有重大作用。
另外,国家预算支出还有挖潜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工交商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债务、总预备费以及其他支出等。各类支出.除总预备费外.都有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具体的用途。
(二)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范畴,由国家统一规定预算外支出科目,它包含预算支出的全部内容。现将其基本内容概括如下:
一是属于生产性支出的.主要包括地方经济建设支出和企业生产性支出。地方经济建设支出,主要有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支持地方国营企业更新改造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支出、地方基本建设支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支出等。近几年来.随着地方预算外资金的迅速增长,这方面的支出在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市)财政支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生产性支出,主要是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管理的各项专用基金,如大修理基金、更新改造资金、企业生产发展基金等。这是企业用于自身更新改造和发展的资金支出.在预算外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属于非生产性支出的,包括地方行政事业支出,主要指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用于补充地方行政经费和支持地方事业发展的支出;各项事业维持和发展支出,主要指工交商、农林水、文教科学卫生、城市公用事业等单位,用自收自支的各项基金安排的支出;职工福利和奖励支出,主要是指企业单位用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用经费包干结余和从创收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奖励基金等安排的支出。这些支出,对于促进地方事业的发展,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调动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预算外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预算支出比较,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是支出分散,大部分都有既定的用途,许多属于专项基金。因此,财政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各项预算外支出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实行计划指导,统筹安排,平衡协调,把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和监督,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果,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