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县农财机构是在1979年恢复的,当时全省仅有农财干部155人,农财力量相当薄弱。为了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省财政厅向省政府写了《关于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管理问题的报告》,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管理,改变过去那种只管花钱,不同经济效益的做法;并提出要尽快健全地、县农财机构.试行招聘制,增配农财干部。报告经省政府批转后.各地陆续加强了农财力量,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财工作量的增加,目前全省1,532个乡镇有98.5%的乡镇已配备农财员1,509人。基层农财力量的充实,使农财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基本上做到了投资项目准,花钱有人管,项目有人抓,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搞好农财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基层农财队伍建立以后.加强农财员的培训工作是发挥农财员作用的关键环节。我省各地县都很重视对农财员的培训工作,有的由县集中进行培训.有的由地区统一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财政法规、各项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农业财务管理、会计基础知识、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等课程。在培训方法上,由文化程度较高、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自编自讲,同志之间互帮互学,以老带新,培训效果是比较好的。如武威地区158名农财员,通过业务培训和两年来的工作锻炼,其中52名担任了农财会计.34名担任了财政所所长,9名被招聘到地县工作.15名成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农财员采写的报道50多篇,写出情况反映、典型材料和调查报告60多份。平时,各地还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进行学习。有的按月,有的按季集中农财员汇报工作,布置任务。敦煌县财政局规定农财员每周四天分散在乡工作,两天集中在县集体办公。在县集中时间学政治、学业务.汇报一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交待工作方法。县局对农财员的工作有表扬.有批评。在该县农财队伍里形成了团结互助,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的好风气。为了加强对农财干部的管理,省里还统一规定对农财员的工作半年一考评.年终一总评的制度,按照思想表现,完成农业税的进度,回收周转金的比例,扶持项目的多少和效益等内容,评出一、二、三等,给予荣誉奖或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检验,我省招聘的农财员.大都是符合条件的,他们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情况,安心农村工作。
二、发挥农财员的作用.管好用好支农资金。农财工作面广量大,基层配备了农财员,大大加强了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了支农资金的管理。有了基层财政所和农财员,资金能跟项目走,由农财员监督拨付。对效益不大的项目,农财员有权建议上级及时停止支援,进行必要调整。对植树种草、小型农田水利及“三田”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农财员都参加检查验收.符合质量要求的就付款,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就不付或少付款,充分发挥了财政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刹住了专款不专用及虚报冒领等歪风,提高了经济效益。
2、担负起农牧业税的征收工作。农牧业税的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任务繁重,农财员走村串户,为保证完成任务起了主要作用。如敦煌县除完成每年的农业税任务外,还组织农财员分片包干抓历年农业税尾欠的清理回收,共回收入库尾欠76万余斤。康县24名农财员征收代金39.8万多元,占全县农业税任务的87%.并及时落实了减免政策,核查减免对象1.506户。
3、加强了支农周转金的管理和回收工作。我省建立支农周转金后,到1984年底已累计达1.1亿元。前几年由于农村生产体制的变革,债权债务发生了变化,资金管理上比较混乱。全省农财力量加强后.我们在1982和1983两年抓了支农周转金的清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帐务和有关制度。1983年全省回收周转金217万元,1984年回收623万元,比1983年增加2.87倍。通渭县是甘肃有名的干旱穷困县,1984年在农财员的努力下,支农周转金回收了51.3万元.比1983年增加了近七倍。这使县领导重视了农财员的工作,以后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都吸收农财员参加。
4、扶持“两户一体”和乡镇企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全省农财员在促进农村商品生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配合有关部门参与发展计划的制订和项目可行性调查。如武威地区1984年由农财员直接签订的经济合同达1,231户,年底经过检查验收.完成计划的99%,大部分当年见效。武都地区由各财政所直接扶持两户一体,发放支农周转金40多万元,其中扶持个体户450户,联营体66户,国营和集体企业15户。去年全省扶持乡镇企业的投资共2,580万元,当年新增产值1.5亿元,资金效益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