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农财处
[大]
[中]
[小]
摘要:
内蒙古清水河县西临黄河、南倚古长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是风蚀沙化严重的干旱山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4%。长期以来,这里不仅缺粮、缺钱,而且多数村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群众说:清水河有三灾,十年九旱大风吹,种上庄稼被沙埋,下雨冲走土和肥。是自治区有名的贫困县。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山老区人民.到1978年的三十年中,国家财政用于支援清水河县发展农牧林业生产的资金达2,023万元,还有社会优抚救济763万元。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单一种粮.以及经营管理上的弊病,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三靠”队仍占80.4%.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贫困户占总农户70%,全县人均收入只有42元,人均负债67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清水河县在支农资金的管理上,根据“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重点扶持影响生产发展的关键项目,管好用好各项支农资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的自然面貌和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2年粮食实现自给,1984年粮食总产8.176万斤,比1978年增长80%,商品率达27%。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80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农村储蓄存款555万元,人均存款55元。同期财政收入...
内蒙古清水河县西临黄河、南倚古长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是风蚀沙化严重的干旱山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4%。长期以来,这里不仅缺粮、缺钱,而且多数村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群众说:清水河有三灾,十年九旱大风吹,种上庄稼被沙埋,下雨冲走土和肥。是自治区有名的贫困县。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山老区人民.到1978年的三十年中,国家财政用于支援清水河县发展农牧林业生产的资金达2,023万元,还有社会优抚救济763万元。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单一种粮.以及经营管理上的弊病,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三靠”队仍占80.4%.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贫困户占总农户70%,全县人均收入只有42元,人均负债67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清水河县在支农资金的管理上,根据“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重点扶持影响生产发展的关键项目,管好用好各项支农资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的自然面貌和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2年粮食实现自给,1984年粮食总产8.176万斤,比1978年增长80%,商品率达27%。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80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农村储蓄存款555万元,人均存款55元。同期财政收入增长1.8倍,其中农村各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一半,成为全区经济变化较大的一个县。
一、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对改变生产条件具有关键性的项目
该县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过去三十年搞农村建设,投资不少.收效不大,除了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以外,资金分散、方法不当是重要原因。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1、土法打旱井,三年解决人畜饮水.解放了劳动力。该县地处石灰岩断层地带,加以生态环境长期失调,地表水不足。解放以后,政府曾投资三百多万元,解决饮水。但脱离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盲目建扬水站、打机井。花几十万元建一座五级扬水站,只能供应几个村用水,而且扬程高,送距远,耗电量大,群众无力负担,效益不高。到1979年还有50%以上的农业人口和60%以上的牲畜严重缺水。每年要抽三分之一的劳力、畜力,到几里甚至几十里地去驮水。由于缺水,粮食单产长期停滞在六十斤上下,生态恶性循环。水是发展生产的主要障碍。
1980年该县经过调查,肯定了群众打贮水旱井投资少、用工省、就地取材、简便易行的经验,提出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为主打旱井,国家适当给予补助,谁建谁有的办法。并规定了具体补助标准,由财政、银行、主管单位逐井丈量,验收合格后直接兑现。经过三年的努力,该县共打旱井13,000多眼、集体用水窨25间、打水井188眼,还维修了原有的扬水站及旧旱井6,000余眼,有效储水量达58.5万余吨。只要不连年大旱,可以达到常年有水,基本上解决了人畜缺水问题。由于办法得当,资金集中,只用三年时间,补贴150万元,就办成了三十年没办好的事情。有了水,大量用于寻水的劳力,投入生产建设和多种经营;造林种草多了,养畜的积极性高了;粮食逐年增产,收入不断增加;人人讲卫生,疾病减少了。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种树种草。八十年代初,根据中央对内蒙工作的重要指示,县政府针对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提出“长远——治山治沟多栽树,近期——多种经营养好牧”的建设规划。在组织领导上实行统一协调,集中各部门的资金、物资、技术力量,统一安排使用。在方法上,由统一治理转变为以户或联户承包治理;由零星分散治理转变为按小流域集中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由开发治理转变为开发经营;打坝淤地,间套种经济作物,做到眼前、近期、长远利益相结合。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该县将一百多万亩四荒地(荒山、荒沟、荒滩、荒沙)划拨承包到户,全县绝大多数农户,都承包了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重点户发展到4,500多户,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
韭菜庄乡1984年有68户水保重点户.承包治理了16处小流域,治理面积17,110亩,户均251亩。水保重点户苗富喜,去年承包了1,500亩的一条沟,国家扶助2,000元,自筹1,200元治理荒山沟。除种植乔灌木、果树牧草外,还间种粮油作物,当年收回投资的43%,三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十年后价值上万元,既得了眼前利益,又看到长远利益。全县农民通过治理荒山、种树种草,直接脱贫的农户有3,000多户。
县财政部门从加快山老区建设出发,逐年增加种树种草的投资比例。1978年造林种草投资占当年支农资金3%,而1984年种树种草投资103.5万元,占支农总支出的22.9%。五年来.全县治理面积达137万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1万亩。到1984年底,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109万亩,比1978年增长二倍,人工牧草保存面积35万亩,比1978年翻了一番。人均有林九亩、畜均有优良牧草一亩半,森林覆盖率达18%。
二、筹集资金,扶持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百业待举,资金不足。该县财政部门迅速将工作重点转向筹集资金,扶持农户和联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1、统筹协调,有效使用各项资金。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该县成立了“扶持三户经济技术协调领导小组”,由财政、银行、科委及农口各单位组成。一是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集中技术力量、集中人力物力、集中资金投放,帮助专业户、重点户、科技示范户发展生产;二是在统一协调下,各单位按业务范围分项负责,搞好各自的扶持工作;三是掌握动态.沟通情况、疏通渠道、总结交流经验。协调小组成立后,扭转了部门间扯皮、推诿现象,达到了研究扶助项目,统筹安排资金,进行建设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3年春耕时缺少役畜,由协调小组统筹安排,采取国家财政扶助、信贷资金支持和群众自筹相结合,有偿扶持与无偿支援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17.9万元,购买了牛、驴、骡等大畜770头,保证了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2、抓粮草就地转化,促商品生产发展。该县粮食产量达到8,000万斤以后,每年剩余一批粮食和饲草。为了搞好粮草就地加工转化,在财政部门的扶持下,全县办起以个体、联合体为主要形式的饲草加工厂30多个,以粉丝、酿造等粮油加工与饲草加工相配套的加工厂20多家。由于四荒地划拨到户,大面积种树种草和加工业的兴起,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财政部门积极筹集资金,扶持大量调剂良种和改良种畜,到1984年底.基础母畜占牲畜总头数的45%,大畜比1978年增长50%,土种羊大量淘汰,畜牧业的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同期牧业收入增长四倍。王桂窑乡的牲畜由1978年的1.2万头,增加到2.4万头(只),人均收入由50元上升到200元。
3、运用典型引路,发展乡镇企业。县财政在资金投放上,本着投资小、见效快、扶持典型,带动全面的原则,重点扶持了小型、个体或联合体,资金以自筹为主,当年见效的一批乡镇企业。去年投资15.4万元,支援250户乡镇企业,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窑沟乡城湾河村,倚山傍水.地少人多,全村230口人只种200亩沙梁地,每年有三分之一劳力外出谋生。农户杨埃文有20多口人,过去全家劳动不得温饱,他联合八户自筹建瓷窑,财政借给资金4,500元,到今年五月出瓷13窑,收入3万多,纯收入1.8万元,归还了财政借款,还交税2,000元。由于立足本地,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成为个体户办工业的榜样。全村先后办起小陶瓷、运输、建筑等专业户十三户,都已见成效。
三、改革投资方式,加强资金管理
前些年,由于生产发展缓慢,支农资金扶持的项目,基本是无偿的,这对恢复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争要投资,不问效益的倾向。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清水河县财政部门将部分支农资金由无偿支援逐步改为有偿扶持,建立了支农周转金和管理办法。他们规定,支援的项目必须是投资少、见效快、有资源、有技术,市场需要的,并且有一定的自筹能力。对在一定期间内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如植树造林、乡间公路、农电以及文教卫生等,实行无偿或部分无偿;对种草养畜、多种经营及乡镇企业等一律实行有偿支援。对申请投资的项目,他们坚持必须先提出可行性报告,经批准后,不论确定为有偿或无偿,均须签定合同并办理公证手续。
清水河是贫困的山老区,多年来各项生产生活资金,都是国家无偿拨给的。实行支农周转金有偿投放后,各级干部对回收周转金有不同的认识,加上主管部门只管放不愿收,财政干部怕麻烦,以致1983年到期周转金19.5万元,只回收2.5万元。针对这种状况,财政部门通过算细帐的办法,进行宣传解释,使县、乡两级干部认识到,回收周转金是克服群众的依赖思想,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商品生产积累资金的好办法。在此基础上,他们组织农村干部和主管部门的财务人员集中三个月进行了全面清理,做到了三查(查项目、用途、效果)、三清(清理合同、帐目、投资)、四落实(落实投资项目、使用单位、回收部门和归还时间)。通过清理,对债权债务落实的,补办了合同和借款手续;对挪用改变项目的,限期收回处理。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主管部门配合,组织回收,进度很快。截至今年五月,回收周转金共46.4万元,占到期应回收数的95.7%。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