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作者:胡乐亭
[大]
[中]
[小]
摘要:
本讲概述《财政基础知识》第四、五章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财政收入的意义、来源、形式和组织收入的原则。财政收入的基本内容概括到收入形式中,收入管理的知识,将在《国家预算》学科中讲述。
一、什么是财政收入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把各地区、各部门、各经济组织中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一部分纯收入筹集起来,形成的国家财政资金,称为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收入的多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通常在生产发展,流通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的条件下,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增长。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积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企业为社会创造的纯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我国财政收入中,目前来自国营和集体经济的部分约占全部收入的95%左右。因此,增加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大部分。
二、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经济成分方面来考察,在不同历史阶段,具体情况不同。建国初期,“五种经济成份并存”,财政收入来源于国营经济、合作...
本讲概述《财政基础知识》第四、五章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财政收入的意义、来源、形式和组织收入的原则。财政收入的基本内容概括到收入形式中,收入管理的知识,将在《国家预算》学科中讲述。
一、什么是财政收入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把各地区、各部门、各经济组织中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一部分纯收入筹集起来,形成的国家财政资金,称为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收入的多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通常在生产发展,流通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的条件下,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增长。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积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企业为社会创造的纯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我国财政收入中,目前来自国营和集体经济的部分约占全部收入的95%左右。因此,增加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大部分。
二、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经济成分方面来考察,在不同历史阶段,具体情况不同。建国初期,“五种经济成份并存”,财政收入来源于国营经济、合作(集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化为国营经济,农业个体经济实行了合作化,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营和集体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逐步兴建起一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国企业,个体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财政收入的来源也相应发生变化,但国营和集体经济仍是主要来源。
从经济部门方面来考察,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部门。
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一方面,农业部门以农业税等形式,直接提供一部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衣食之源、工业原料和市场、外贸的货源等,它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创造和提供财政收入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增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轻、重工业日趋协调,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高得多,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长期在70%以上。工业积累水平也比较高,并且大部分上缴国家财政,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财政收入的多少,财政收入增长的快慢,还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密切的联系。例如:交通运输部门所从事的改变产品位置的特殊生产活动,直接创造价值,为国家提供收入;商业和服务业通过交换和各种服务活动,既实现工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产品的价值,又完成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如商品包装、保管等)生产过程,使商品增值,也直接为国家创造并提供收入。所以,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等部门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财政收入的形式
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所以组织财政收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税收、利润上缴、国家信用和收费四种。
(一)税收形式。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或个人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利改税”。即除极少数已经国家批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仍实行其他分配形式外,全国国营企业都要把原来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税率缴纳税金的形式,税后利润归企业支配。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宏观控制和调节,保证财政收入,又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微观经济搞活。从而税收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二)利润上缴形式。利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企业职工为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一直采取利润上缴形式取得财政收入。这一形式曾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分配权,从1983年以来,国家逐步推行“以税代利”的办法。目前,我国国营企业上缴利润形式已由税收形式所取代。
(三)国家信用形式。国家信用形式,是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偿还为条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国家通过适量发行公债或国库券,筹集国内闲散资金,以保证重点建设,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社会经济;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强自力更生能力,也向国外借一些款。这种通过举借内债或外债取得财政收入的国家信用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辅助形式。
(四)收费形式。收费形式,是国家因提供服务、产品、基金、自然资源等,向受益人收取相应费用,构成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工作和业务活动中,使服务对象受益,本着“谁受益,谁负担”,“合理负担,应收则收”的原则,收取一定费用,纳入国家财政,成为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
四、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组织财政收入,是财政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向谁收,收多少,怎样收,都关系到正确处理国家、企业、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了正确组织财政收入,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发展经济,广开财源。经济决定财政。组织财政收入,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着眼点集中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从发展经济来开辟财源,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来增加财政收入,财源才能茂盛,财政才能充裕。所以,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是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兼顾需要与可能。兼顾需要与可能,实际上是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一方面,要使财政收入的数量和增长速度,适应国家整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照顾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效益情况和人民负担能力。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在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
(三)区别对待,合理负担。区别对待,合理负担,是在组织财政收入时,一方面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给予有宽有严、有优有限、有繁有简的不同对待;另一方面,又对同一经济成份中的不同经济部门,同一经济部门中的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中的不同产品,同一产品中的不同档次,按其积累水平和负担能力,规定不同的征收数额或比例,使各类缴纳单位或个人负担合理。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又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五、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收入,是指经国家批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国家预算外,按规定范围自行筹集的财政资金。它对于照顾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因地、因时、因事制宜,举办一些国家计划照顾不到,而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又是必须办和可能办的事业,协调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预算外收入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财政部门组织管理的各项收入:主要有各项附加收入,如工商税收附加、农业税附加、盐税提成、各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渔业附加等。另外,还有地方政府决定由地方财政部门集中的一部分企业资金,供作调剂使用。
二是事业和行政单位组织管理的各项收入:主要有公路养路费收入、市场管理费收入、社会福利事业收入、公共房屋管理收入、宾馆和机关招待所收入、中小学学杂费收入,等等。
三是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组织管理的各项专项资金收入:主要有基本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企业生产发展基金、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等等。
四是地方和主管部门未纳入预算的企业收入:主要有交通远洋船队盈利、以矿养矿收入、以港养港收入、地方小铁路收入,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预算外收入的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家要求,必须正确地组织和提取预算外资金收入;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预算外收入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如:预算外收入项目的增设,要一律报经国务院或授权单位批准,各项预算外收入要单独设帐核算,编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将全国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进行汇编,并报国务院审核。
六、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增加财政收入是财政收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多年财政收入工作的实践经验,增产节约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增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产品的数量;节约,是指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在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既增产又节约,标志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是说,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用,取得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为增加财政收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