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今年起,中央对我省、省对地市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新的财政管理体制。这是前五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继续和发展,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链条的重要一环。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不仅对搞活经济大有好处,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的活力。
(一)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方针,为了进一步增强地方和企业的活力,为了给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从1980年开始,国家对我省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总的指导思想是,打破财政分配上统收统支、“供给制”的老框框,确立以收定支、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预算平衡的原则,使各级财政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和活力。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最大的好处是初步打破了长期以来在财政收支上省里吃国家“大锅饭”、地市县吃省里“大锅饭”的弊端,增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家理财的责任感,调动了各地、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了全省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过去五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9.4%,略高于同期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增长幅度。1984年同1975年比,各地市县中财政收入增长超过50%的就有45个,其中有16个地市县翻了一番多。过去五年间,全省工、商、粮、农和文教企业通过实行各种盈亏包干和利改税改革,共获留利28.6亿元,平均每年留利达5.7亿元。可以肯定的讲,财政体制改革给各级财政和企业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包干与不包干大不一样,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比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一个进步。
当然,这个体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财政体制基本上还是按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来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下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利于企业之间发展横向联系和协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原来的财政体制尽管优越性很多,但已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
新的财政体制是一个继续坚持搞活的体制。它的提出与实行,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决策基础和工作基础的。从实践上说,前五年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了这样一条经验:搞经济建设,不提高经济效益不行;提高经济效益,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从分配上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弊端不行。前五年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顺应了这个改革的大趋势。新财政体制不但坚持了这一条,而且通过划分税种使各级财政收入的来源更加泾渭分明,分级包干增加了法规保障,显然又是一个进步。从决策上看,国家对财政方面的改革一直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抓财政改革是积极稳妥的,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到对企业实行各种盈亏包干办法、利改税第一步和第二步改革,都是经过试点,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既考虑了国民经济各方面对财政改革的要求,也权衡了国家财力适应改革的承受能力。可以说,实行以划分税种为主要特点的新财政体制,是国家积多年经验做出的重大决策。从我省的实施方案看,事先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省对各地市县的财政经济情况进行了摸底测算,既贯彻了国家决定,又结合了我省实际,而且兼顾了省和地市两个积极性,因而是切实可行的。
新财政管理体制最明显的特点是划分税种,通过实行按税种划分省和地市财政固定收入与共享收入的办法,使省属企业和地市县企业的收入同各级财政都挂上钩,有利于上下共同努力,办好所有企业,推动企业的调整、改组、联合与技术进步。
按照新的财政体制,以1983年各级财政的收支决算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后,核定新的收支包干基数,既照顾了先进地方的既得利益;同时对前几年有特殊困难、财政日子难以为继的地方,倾全力从省级财政收入中拿钱给予了照顾,这就使各级财政都处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有利于重新考核与衡量各地财政经济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利于增强地市县独立过日子的能力,有利于开展财政工作的新局面。
(三)
充分发挥新财政体制的优越性,在改革中增强地方财政的活力,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最根本的是挖潜增收、开源节流。我省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只要多方挖潜,广辟财源,让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我省财政的活力就一定能不断地得到增强,财政日子就一定会越过越好。这里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在改革中解决若干思想认识问题。
其一,财政部门的同志必须确立改革出效益的思想。今年实行新财政体制,是在去年全省财政结余甚少,省级财政有赤字,各方面要钱的呼声很高,各级财力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开始的。特别是工资、物价改革同时起步,财政部门既要保改革的初战必胜,又要保预算的收支平衡,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但也必须看到,改革已经和正在给财政经济带来的活力和生机,不改革,财政困难很难解决。现在的情况是,财政经济改革暂时要给财政带来一些减收增支的因素,财政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但也正是改革,使经济焕发了活力,给财政带来了后劲。因此,我们既要对改革中影响财政减收增支的新因素有个实实在在的分析,正视面临的困难,及早采取解决的措施;更要看到改革将要给财政经济带来的后劲和好处。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养鸡生蛋”、培植财源的改革方向走下去,积极筹集资金,保证改革的需要,促进我省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其二、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面向自己挖潜力、多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财税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帮助企业把生产经营搞活,但在考虑微观搞活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宏观控制;在考虑局部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服从全局的需要,作为企业,不应当总想让国家更多地减税、让利,而应当眼睛向内挖潜力,手心向下开财源。通过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在搞活自身的同时,向国家上缴更多的税利,这是企业应尽的光荣义务。
其三,广大职工群众必须树立自身利益与改革成效密切相联的思想。经济体制改革与每户企业、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保证改革措施的贯彻实施人人有责。如,工资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没有财力保证不行;要财力保证,不搞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不行;而经济效益能否提高、财政收入能否增加的关键又在于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成效。因此,有必要把改革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做,使个人利益同改革和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更紧密地挂起钩来,真正调动了每个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改革的优越性和财政经济的活力才有可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一项正确的、重大的改革能否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是关系改革成败的一个大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从而自觉地为搞好改革尽力,这也是在改革中增强财政经济活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