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预算外资金增长很快,就我们市来说,、1983年预算外资金已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58.1%。管好用活这一部分资金,对支持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发展我市地方经济,逐步解决人民生活和各项事业欠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从抓基础工作着手,通过统计分析、政策引导、合理调度等办法,逐步把预算外资金管了起来。

一、抓好基础工作,进行调查分析
要把预算外资金管起来,首先要抓好基础工作,这主要是指要建立一套能反映预算外资金运动情况的报表、台帐制度。我们按照以下4条原则建立了报表制度。1、符合现行财务会计制度;2、执行财政部规定的统一科目;3、方便基层填报;4、便于分析、管理。在贯彻报表制度中,我们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小组交流活动、上课讲解、上门辅导等形式,提高各部门、企业填报报表的质量。与此同时,我们在内部建立了三种台帐:1、各种资金收、支、余情况台帐;2、利润留成或税后利润使用、分配、解交情况台帐;3、重点企业收、支、余情况台帐。并且还按经济性质和自然行业记录征收建筑税、能源交通建设基金、购买国库券、参加省市集资、用自有资金还贷等基本数字。
要运用基础资料报表、台帐、记录的数字服务于管好用活预算外资金,就需要进行分析。我们主要进行过两种形式的分析,一是资金流向的分析,即分析预算外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生活设施的比例是否合理。例如,我们分析出1980、1981、
从此表就看出了企业占用过多的补偿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搞生活设施,从而明确了今后引导资金流向的重点,防止造成新的比例失调。二是对预算外资金节余的分析。1982年,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了预算外资金节余中的情况:未完工程占用为38.92%;专用物资占用为5.48%;应收及暂付款占用为7.54%;参加省市集资占用为5.49%;流动资金占用为23.90%;其它占用为10.11%,实际可以调度使用的资金很少了。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集资的具体数量界限。
二、加强政策引导,控制资金流向
我们认为,抓好基础工作,分析资金流向的目的,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针对补偿基金过多地被占用,企业无力翻建危房,设备完好率低的情况,报请市人民政府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各个企业按规定补充流动资金,并规定不准将大修理基金用于福利、奖励等开支。
2、针对企业在住宅建设资金的安排上已远远超过其实际负担能力,就采取两条办法,一是采取逐步推行补贴出售住宅的办法;二是规定生产性固定资产提取的基本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生产发展基金,非特殊情况,一律不得用于购建职工住宅。职工住宅建设资金可从职工福利、奖励基金、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提取的基本折旧基金等项资金中解决。
3、针对有些企业有大上基建、铺新摊子、搞小而全、追求自成体系的倾向,我们明确企业的基本折旧基金、生产发展基金,要基本上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并明确,凡新建厂房,要坚持三不建的原则,即能用挖掘老厂房潜力解决的不建;能通过专业化协作解决的不建;能通过改组联合解决的不建。
4、针对我市地方财政支出方面,补贴性开支逐年增多,事业建设资金安排比例相对下降的情况,我们改变了过去基本上由财政包下来的传统做法,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结合使用。有些预算外资金可以安排解决“吃饭”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将预算内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