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77年以来,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我县财政局同县教育局密切配合,积极支持群众办学的要求,利用多种形式,采取上级拨款和地方财政拿一点,勤工俭学、社队企业筹一点的办法,共筹集4,213.2万元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在这笔资金中,上级拨款2,020.1万元,占总投资的48%;县投资155.1万元,占总投资的3.7%;社队投资1,328万元,占总投资的31.5%;校办工厂、勤工俭学投资710万元,占总投资的16.8%。这些资金通过合理使用,促进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们这个有60多万人口的县里,初中由原来的10所发展为207所,高中由1所增加到16所。在校学生人数由1966年的7.6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3.4万人。教学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全县新建校舍7,100间,更新校舍24.4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都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六年来,我县有1,473人考入大专院校,有2,262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回乡知识青年也大都成了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每年除上级拨款外,县财政总是千方百计地挤出一部分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但是由于教育事业基础差,单单依靠上级拨款办学,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的。近几年来,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村面貌大改变,社员手里有了余粮存款,社队企业也越办越兴旺。社员为了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对送子女上学要求迫切,有的社队自己筹资办起了学校。针对这种情况,我县财政部门因势利导,采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其前进的办法,积极支持社队办学。对于山区经济力量薄弱的社队,县里多投一些资金,不搞蜻蜓点水,建一项是一项。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社队,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每建一间校舍县里补助100元。对经济条件好的社队,则动员他们自力更生,多投资一些钱办学校,为后代造福。这样社带社,队带队,全县出现了罕见的群众办学的热潮。全县295个大队,投资多的40多万元,少的几千元,队队都为发展教育事业出了力。
回郭镇公社近几年来用于校舍的投资达195.6万元,修建校舍1,355间,翻新138间,占总校舍的70.3%;还投资9.4万元添置了课桌凳和图书。1982年该社遭特大洪水,8个学校的校舍全部被洪水吞没。洪水过后,不到两个月就修建校舍百余所。站街公社新沟大队队办企业兴旺,社员群众办学热情高,仅1980年到1981年的一年时间里,就投资45万元,建房262间,解决了大队小学和公社重点初中的全部校舍。新校舍除教学、办公室外,还有图书室、阅览室、理化实验室、电化教学室、音乐室等,并且添置了图书仪器和教学设备。
为了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所收益,我县财政局还配合教育部门引导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县因地制宣办起了106个校办工厂和110个校办农场,收入全部用于教育事业。站街公社驻驾河学校,是一个只有300余人的农村小学,他们自力更生办起了一个小印刷厂,几年来纯收入9万元。除学生免交“三费”外,在大队支持下还新建教学楼一栋1,100多平方米,打机井一眼,解决了师生用水问题。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全县除少数山区学校外,大都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的要求,一部分学校开始向教学设备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