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省邓县教育部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坚持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采取国家、社队、学校“三股劲拧成一股绳”的办法,集中主要精力狠抓了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勤工俭学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三件大事,逐步消除了“土桌、土凳、草房”,基本上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的要求,使各级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一、修缮危房,增建校舍,添置课桌,改善办学条件
邓县现有中小学校896所,在校学生24.16万人。由于十年浩劫,1976年底全县仅有校舍12,637间、课桌2.9万张。校舍大都破烂不堪,缺门少窗,其中危房达4,882间,占总校舍的38%。而且教室十分拥挤,采光不好,近19万学生靠泥桌土凳上课,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900多万元增建校舍,100多万元添置课桌。但是国家每年拨给他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不过40万元左右,如果单靠国家拨款是无法解决困难的。
几年来,他们认真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集体办学,国家补助”的办法,解决缺乏校舍和课桌的困难。经费来源依靠国家补助,社队投资,学校勤工俭学这三个渠道。每新建一间...
河南省邓县教育部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坚持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采取国家、社队、学校“三股劲拧成一股绳”的办法,集中主要精力狠抓了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勤工俭学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三件大事,逐步消除了“土桌、土凳、草房”,基本上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的要求,使各级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一、修缮危房,增建校舍,添置课桌,改善办学条件
邓县现有中小学校896所,在校学生24.16万人。由于十年浩劫,1976年底全县仅有校舍12,637间、课桌2.9万张。校舍大都破烂不堪,缺门少窗,其中危房达4,882间,占总校舍的38%。而且教室十分拥挤,采光不好,近19万学生靠泥桌土凳上课,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900多万元增建校舍,100多万元添置课桌。但是国家每年拨给他们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不过40万元左右,如果单靠国家拨款是无法解决困难的。
几年来,他们认真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集体办学,国家补助”的办法,解决缺乏校舍和课桌的困难。经费来源依靠国家补助,社队投资,学校勤工俭学这三个渠道。每新建一间校舍,由国家拨款补助50元,其余部分由各社队集体投资支援(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以后,集体办学经费仍由大队统筹)。县财政局每年再从地方自筹经费中增拨10万元补助维修危房。社队和群众为了改善子女上学条件,把修建校舍当成自己份内的事,主动出工、出力、出材料,不仅扩建新校舍,维修危房,而且还为学校修院墙、厕所、实验室,添置照明设备等,全县已有五个大队为学校修建了教学楼,许多大队把学校搬迁到更加适中的新地点。为了节省经费,他们采取“自己制作,少量购买,修旧利废”的办法添置课桌。县教育局派专人到外地采购木材,自办课桌加工厂。从1980年起又在11个公社成立了课桌加工点,由县统一供应木材,统一规格要求,并发动大队木工加工制作。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新建了砖瓦结构的标准教室16,770间,使全县校舍总数增加到29,407间,比1976年增加了132%;自制课桌76,400张,购买了8,700张,修旧成新5,400张,共完成90,500张的课桌任务,基本上满足了中、小学的需要。全部投资共为980.1万元,其中社队投资695.1万元,学校勤工俭学投资131.7万元,国家补助153.3万元,充分显示了群众办学的巨大威力。如城郊公社三里桥学校1976年底仅有8间破庙和9间草房,从1977年至今新建砖瓦平房60多间,教学楼36间,校舍增加近6倍,由原来的破庙变成一所宽敞美观的新学校。
二、勤工俭学、开辟财源
1980年春,县里成立了教育生产公司,对全县校办厂(场)进行了整顿,确定了产品、原材料、销路都比较稳定的二十个校办工厂和七个规模较大的校办农场为巩固对象。这些校办厂(场)主要为教学服务,除生产课桌椅、办公桌、门窗、预制楼板、体育器材外,每年还可生产各种作业本380多万本,粉笔7万多包,浆糊2万多瓶,基本上满足全县教学用品的需要。经过整顿和健全管理制度,这二十七个厂(场)的产值和纯利润比过去逐步增加。
他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和夏秋复收。几年来,各校坚持植树33.5万株,大部分学校已绿树成荫。各校自种的用材林,为校舍修建提供木材150多立方,占修建校舍全部木材的40%,全县用自产木材修复残破课桌5,000多张,不少学校平时小修小补所需要的木材已基本自给。每年夏秋两季,学校组织学生到农田搞复收,1980年两季复收粮食75万多斤,1981年夏季复收粮食33.4万多斤。他们把这些粮食出售给国家,得到勤工俭学收入16万多元。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效益,邓县教育部门认真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他们在县、社、校三级逐步建立了财务会审制度,基层单位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几年来,他们坚持每月对各公社、各高中收支帐目进行一次核对清理,做到日清月结;各项开支严格按计划、按规章制度办事,处处精打细算,注意厉行节约。
他们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六期在职会计人员训练班,轮训了430名财会人员。他们还选拔了80名青年进行三个月的财务会计业务培训,充实财会人员队伍。
从1977年以来,他们先后在全县进行了三次财会大检查,对模范执行财经纪律,勤俭节约,敢于向歪风邪气作斗争的124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对违反财经纪律的13起事件进行了严肃处理。由于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了财会人员,提高了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严明了财经纪律,使全县教育系统财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没有发生严重的差错事故,多次得到地、县的表扬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