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根据山西地区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十分薄弱的特点,从搞好经济调整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管好用好小型基建贷款,对活跃市场、回笼货币、增加税利、创取外汇和扩大就业等方面起了良好作用。
支持名牌产品 制止以小挤大
山西历来以产汾酒著名,享有“甘泉佳酿”之誉。汾酒、竹叶青,驰名中外;蔺泉香、玉堂春等十多种低度酒也深受国内外欢迎。但近年来,由于重复建厂,以小挤大,造成原料不足,杏花村酒厂等名牌酒的产量,供不应求,市场脱销严重。为了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积极支持了名酒产品,仅1980年以来,就优先贷给杏花村等酒厂小型基建贷款694万元,并具体帮助这些厂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挖潜改造,形成自动生产流水线。这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同时,对两年来盲目开办的50多家小酒厂,采取果断措施,停止一切贷款;并配合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整顿,促其关、停、并、转,克服了“大厂吃不饱,小厂还在搞”的矛盾。这样,就赋予了老厂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了经济优势。16种名牌酒年产量由原来的1万吨,猛增到1980年的4万吨,年产值增加了2,086万元,税利增加1,577万元。汾酒出口量也达到了1,000吨左右,创取了一定数量的外汇。群众说:杏花村里这棵“摇钱树”,由建设银行贷款“施肥”,真是“老树逢春新枝茂”了。
扶持劳动密集行业 广开就业门路
山西拥有大量悠久传统的工艺美术,如刺绣、地毯、美术陶瓷和金属工艺等,都是用工多的劳动密集行业。如何帮助这类行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已成为信贷工作的突出课题。侯马刺绣厂是个生产绣花台布的厂子,样式新颖,富有竞争力。但由于产量低,不能大量供应。为此,这个省分行所属的信贷员会同该厂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共同研究改造老设备的心脏部件,扩大了生产能力,并认真研究市场状况和产品对路等问题,努力做到以销定产,适销对路,仅贷款7万元,生产点就由原来的30多个,扩大为62个,遍及14个县市,刺绣工人由原来400人增加到5,000多人,开拓了就业门路。1980年产值达到36万元,集体积累4万元,比贷款前翻了一番。产品全部出口,并成为免验信得过商品。侯马知青刨花板厂贷款24万元,对生产程序填平补齐,刨花板年产量增到14,000立方米,扩大就业300人。
促进工程收尾 及时发挥效益
基本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如何迅速形成固定资产,及时交付使用,早日为国家创造财富。离石县有新建4,612平方米的百货大楼工程,1972年开始兴建,长期不能收尾投产,光工程维护费就浪费掉20多万元,如仍不收尾,势必浪费更大。建设银行于1980年7月贷给该工程10万元,不到三个月就竣工,在国庆节开业,当年获利70万元,并偿还了部分贷款。这种在贷款方面的拾遗补缺工作,促进某些扫尾工程的尽早竣工投产,及时发挥了效益。
服从经济调整 加强贷款管理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所属机构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凡是有利于调整的,他们就开“绿灯”,大力支持;凡不利于调整的,他们就开“红灯”,严格管住。具体做法是:(一)分类对比,择优贷款。根据调整要求,按经济效果对产品进行分类排队;对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经济效果进行对比,对产品成本与价格进行对比,对日用消费品需要程度进行对比。通过分类对比,决定贷款对象。(二)区别对待,加强管理。就是对短线产品要宽,对长线产品要严;对确实没有销路、质量低、成本高、光亏损的产品或以小挤大、重复建厂的产品,一定要卡死,不给贷款。(三)促进及时投产,发挥效益。经常与省计委协商,由物资部门根据建设银行下达的贷款文件,每万元贷款拨给一吨钢材、一立方木材和三吨水泥,使每笔贷款资金得到相应的物资保证。对一哄而上,与大厂争原料、争资源的小酒厂、小烟厂、小袜厂、小纸厂等300多个项目一律不予贷款,并促其关、停、并、转。1980年以来,经过调查落实,对136个有利于经济调整的项目,优先予以贷款。这些项目大部是一年投产,少数两年投产,投产后年产值可净增20,481万元,比原产值增加1.4倍,税利净增5,553万元,比贷前增加了1.3倍,每元贷款可增加税利2.16元,同时投资方向也有了明显变化,两年来,贷款用于轻工、纺织、外贸、制药、影院等比重占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