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党历来提倡:每个同志,都要克勤克俭、艰苦朴素;每个家庭,都要坚持勤俭持家;每个公社和企、事业,都要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建设我们的国家,则要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细分析,“勤”,则要求我们勤勤恳恳地生产、劳动、工作;“俭”,则要求我们做到点点滴滴地俭省节约。勤俭,不仅是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美德,一枚熠熠发光的瑰宝。它行之有效、源远流长、历久不衰。
早在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就认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古代以农为本,商为末。如果注重发展农业和节约用度,即使“老天”也不能使人受穷。他把“节用裕民”视为国家富足之道。战国七雄之一的秦穆公问谋士由余:古代君王,得国保国有什么带规律性的原因?由余回答:“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唐朝宰相魏徵,也把“戒奢以俭”看成与“居安思危”一样重要。李商隐《咏史》:“历鉴前贤与国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古代一些有识之士,把勤俭与奢靡作为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一个条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被历史学家称为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汉唐初期,也充分证明节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汉初,在长期战争的破坏之后,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困难到“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地步。经过刘邦实行恢复生产、减轻田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帝力戒侈靡,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御服,无所增益,欲筑露台而惜百金之费,后宫衣不曳地,帷幕无文绣,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唐贞观之初,李世民对前朝因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而导致灭亡的教训记忆犹新,为了巩固统治,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赏赐给用,皆有节制”的措施。不过数年,就出现了“马牛被野”、“民物蕃息”的景象。尽管封建帝王的所谓节俭是他们侈靡生活的一定限度的节制,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对国家兴衰的一份作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本色,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传家宝。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敌伪顽实行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我们正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方面靠发展经济,一方面靠节省每一个铜板,保证了革命战争所必需的物质供应。有谁不知,正是军民大生产运动和同时采取的著名的“精兵简政”措施,才使我们克服“抗战最后阶段中的物质方面的极端严重的困难”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要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大、“一穷二白”的国度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矛盾。全国人民正是在毛主席、周总理领导下,靠贯彻勤俭建国方针,“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借以解决这个矛盾的。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那种厉行节约的革命精神及由此取得的显著成效,至今令人羡慕和向往。
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勤俭这枚瑰宝却遭到了玷污。他们复苏了已基本被刹住的那些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浪费恶习。直至他们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以后,这种败坏风气还在腐朽发臭。目前,不管是生产领域,还是非生产领域;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不管是上面领导机关,还是基层单位,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浪费的现象,其中那些严重的,确实令人触目惊心。然而,面对严重的浪费现实,什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似乎在人们的心目中淡薄了,变得“陈旧”了,这是多么大的误解和歪曲。
当然,我们搞四化建设,经验不足,难免花点学费。但是象基建“一进大工地,脚踩人民币”的现象;“老厂吃不饱,新厂还在搞”的现象;搞“三边”建设,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结果是建了拆、拆了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象流水一样,滔然而去的现象,等等,难道能容忍吗?如果我们从全局出发,慎重行事,心疼一下国家资金,这样的浪费难道就不能避免,或者尽力减少吗?
浪费现象不仅出现在生产建设当中,也反映在干部队伍里,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作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绝大多数干部保持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突出的代表和光辉榜样。但是,也有极少数搞特殊化的人,利用职权,滥用国家资金,请客送礼,游山玩水,讲排场,摆阔气,搞楼堂馆所,修建高级住宅。有的人甚至不惜以救灾款和物资去修“书记院”,不惜拆掉幼儿园、动用大笔公款去修建自己和儿女的安乐窝。这样极少数同志,把几十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几乎丢个精光,在这方面,实在有愧于党的干部这个光荣称号,如果封建时代的生活清廉的历史人物得知,大概也要向他们刮脸皮。妇孺皆知的诸葛亮,身为天府之国的蜀国丞相,官阶可谓不低;处置军国大事不亚萧、曹,才能可谓不凡;出隆中二十七年帮助刘备安邦定国,功劳可谓不浅。但是,诸葛亮生活清廉朴素,唯有的财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当时说来不算多)“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至死“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据陈寿撰写的《诸葛亮传》记载:“及卒,如其所言。”又如唐朝理财家刘晏,手握财政大权,然而不染铜臭,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据《新唐书》记载:刘晏“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饮食俭狭,室无媵婢”,死后“簿录其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斗,人服其廉”。某些封建阶级的历史人物尚能做到生活简洁、一身清廉,而社会主义时代的干部,难道不能以挥霍浪费为耻、“戒奢以俭”吗?
民谚说得好:“只勤不俭,落个不懒;只俭不勤,饿瘪嘴唇。”它生动、精辟地概括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勤,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动因素;没有辛勤的劳动,自然界虽然提供了可以转化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条件,但终究不能成为物质财富;因此也就无从提到俭。如果不注意节约,不该花的钱也花了出去,诸如无效果的投资、挥霍浪费等,这就等于把已取得的劳动果实无代价地消耗掉,岂不徒然“落个不懒”!由此不难看出,勤和俭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在目前,必须在发展生产、努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精打细算,节约和使用好每一分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