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进程、展望及对东亚的影响”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举办。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会上发表了主旨 演讲。
“今年是中国改革4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共同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里程,展望中国及亚洲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昆表示,“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中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持续、稳定发展,GDP年均增长9.5%,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民生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实现了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的目标,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力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刘昆表示,“在4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三是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刘昆指出,“一个13多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行。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我们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经济更加效的、更加公平,更持续的发展。”

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他说,“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此外,刘昆表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三者相辅相成。我们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灵活运用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改革方法,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的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刘昆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多边框架内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给各国提供更大的合作空间。”刘昆说,“今年,我们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新举措,包括降低部分商品关税,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等,关税总水平已进一步降低到7.5%。同时,进一步放开金融服务业,在已经放开银行业股比限制的基础上,三年后放开保险、证券等行业,届时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可获得全牌照经营资格。这些政策举措将惠及各国企业和人民。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在会议第一环节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讨论中,与会者认为,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从1978年的不到2%大幅增加到2018年的15%以上,同期在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从不到1%升至近12%,已经成功进行了转型,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高收入国家。同时,与会者也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仍未完成,机遇和挑战并存,包括不断创新的势头、拥有更多全球品牌的大型本土企业、进一步城镇化、以及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等。
会议的第二个环节讨论了中国的崛起对东盟的影响和前景。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东亚地区区域合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东亚的发展经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国最早的境外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于东亚地区,从学习东亚经验开始,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成功发展道路。第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东亚区域合作提供了动力,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并积极推动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参与和融入东亚地区区域合作的过程。第三,随着中国未来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中国也将会为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做出贡献。”
与会者表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深化的过程中,东亚特别是东盟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展望未来,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迅速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中国经济中消费所占比重将进一步增加,东盟将在消费品贸易和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上获得更大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经济体转移等,都有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