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大别山扶贫开发核心片区之一,全县人口68万,截至2017年底,共有贫困人口3.9万。由于受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难度较大。2017年以来,金寨县委、县政府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加大财政投入为立足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老区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特色之路。
财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金寨县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县“三农”工作大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多渠道筹融资,确保粮草充足。一是政策对接抓筹资。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现代农业、道路畅通、农田水利、地方债券、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支持,2017年争取上述政策资金4亿多元,今年以来已争取相关资金3.5亿元。二是平台搭建抓筹资。注册成立金寨县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土地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红色旅游。三是资金整合抓筹资。围绕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开展资金整合,2017年共整合资金...
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大别山扶贫开发核心片区之一,全县人口68万,截至2017年底,共有贫困人口3.9万。由于受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难度较大。2017年以来,金寨县委、县政府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加大财政投入为立足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老区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特色之路。
财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金寨县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县“三农”工作大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多渠道筹融资,确保粮草充足。一是政策对接抓筹资。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现代农业、道路畅通、农田水利、地方债券、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支持,2017年争取上述政策资金4亿多元,今年以来已争取相关资金3.5亿元。二是平台搭建抓筹资。注册成立金寨县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重点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土地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红色旅游。三是资金整合抓筹资。围绕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开展资金整合,2017年共整合资金6.67亿元,今年以来已整合资金7.1亿元。四是政策撬动抓筹资。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信贷担保、PPP项目等,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2017年发放小额担保资金2.2亿元,PPP项目吸收社会资本12.16亿元。
多层面加大投入,确保协调推进。一是加大产业发展投入。2017年投入农业、林业、光伏、旅游等产业资金1.99亿元,今年以来已投入上述产业发展资金2.3亿元。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17年投入农村道路畅通、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亿元,今年以来已安排上述资金3.2亿元。三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2017年,投入“三线三边”治理资金6000万元、农村“三大革命”资金5000万元、响洪甸水库网箱拆除资金1.2亿元、中小河流域治理及水土保持资金1亿元。2018年,落实生态环境治理资金2000万元、梅山水库网箱拆除1.5亿元、农村“三大革命”资金3000万元。四是加大扶贫专项投入。2017年,在统筹整合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县本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0万元,清理存量资金6971万元用于扶贫;2018年安排专项资金7800万元,清理存量资金5500万元用于扶贫。五是加大社会事业建设投入。2017年以来,全县社会事业建设资金80%投向乡村,重点用于均衡性义务教育、乡村卫生室改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仅乡村卫生院(室)改造一项就达3.8亿元。

多角度抓好监督,确保资金绩效。一是健全监管制度。制定出台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惠农资金等管理办法,重点加大项目实施、公开公示、督查巡查、绩效评价、问责追责等,为乡村振兴资金规范化、法制化使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二是拓展监管方式。开展财政资金专项整治,推进扶贫资金使用常态化检查,实行审计跟进、巡察全覆盖、第三方核查等,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资金绩效等进行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实行严格问责。对不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格问责。2017年,通报违规违纪的单位31个,约谈7人,发放整改通知书4份,提请县纪委(监察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人。
财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老区金寨如火如荼展开,全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资金统筹,科学安排支出,突出支持重点,努力推进乡村各项建设协调发展。
精准发力促进产业振兴。管好用活茶叶生产、中药材种植、旅游发展等产业基金,通过调优支出结构等,不断壮大基金规模;活化担保贴息政策,创新“劝耕贷”“快捷贷”“油茶贷”等金融产品,撬动社会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特色产业保险工作力度,力争实现特色农产品保险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抓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兑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加大产业引领员、农技推广员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多措并举促进生态振兴。加大生态功能区补偿政策、生态公益林补贴政策等争取力度,落实“林长制”“河长制”等“五长制”相关政策,保一方青山绿水;继续抓好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水源地保护,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两个替代”,保护农产品安全;支持农村“三大革命”,深化“三线三边”整治成果,强化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支持乡村田园综合体、旅游道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突出重点促进文化振兴。以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支持推进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桂花公园等设施建设,加大红色遗址保护力度,放大红色资源优势;以预算安排为切入点,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创作一批红色精品,做强一批红色景点,增强红色文化氛围,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以用好旅游专项基金为抓手,支持旅游步道、茶谷驿站、农家小院、旅游农家乐等建设,提升绿色旅游文化层次;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护传统村落,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创建,更好展示红色老区文明形象。
强基固本促进组织振兴。建好农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巩固基层组织阵地;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有效运转,建立村组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健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落实老村干、老党员等生活补贴相关待遇,完善在职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
活化机制促进人才振兴。通过财政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特殊技能型人才等到乡村工作,确保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通过招商引资、贷款贴息等,引导“凤还巢”,支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积极培育乡土人才,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推进标准化扶贫驿站和扶贫基地(车间)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一站一盟一中心”科技服务,鼓励农技人员到农村带薪创业;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担任志愿者,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