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内涵发展是一种积极、进步的发展,指高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6年,国家提出高校“双一流”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实质性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
与外延式发展相比,高校内涵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更精准的资金投向和更高的资金效益,这些需求给高校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内涵式发展造成高校资金压力剧增,预算分配困难。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在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管理水平提升、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尤其在争创“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情况下,其引进人才以及学科建设的投入更需要加大高校预算收入在取得新的增长点前增长是稳定的,而财政化债后高校贷款规模被锁定,许多高校出现预算收入不足以安排预算支出的窘境。
其次,高校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内部债务风险显现的挑战。对于许多高校来说,目前正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内涵发展所需资金紧张资金筹措困难,另一方面部分财政专项执行进度缓慢,...

高校内涵发展是一种积极、进步的发展,指高校功能活动及其结果品位的提升及相关要素品质的改善和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6年,国家提出高校“双一流”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实质性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
与外延式发展相比,高校内涵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更精准的资金投向和更高的资金效益,这些需求给高校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内涵式发展造成高校资金压力剧增,预算分配困难。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在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管理水平提升、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尤其在争创“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情况下,其引进人才以及学科建设的投入更需要加大高校预算收入在取得新的增长点前增长是稳定的,而财政化债后高校贷款规模被锁定,许多高校出现预算收入不足以安排预算支出的窘境。
其次,高校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内部债务风险显现的挑战。对于许多高校来说,目前正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内涵发展所需资金紧张资金筹措困难,另一方面部分财政专项执行进度缓慢,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结余“趴在账上睡大觉”,资金来源和结转对应上存在结构性问题。另外,当高校出现资金缺口收不抵支新发展项目资金超过上年结转结余资金时,许多高校会选择通过动用上年事业基金进行弥补,当暂时性资金占用超过高校可控制规模,高校内部债务风险显现。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化解结构性矛盾和内债风险为内涵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是目前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的极大挑战。
第三,高校内涵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重复建设甚至人员重复配备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高校发展资金紧张,另一方面高校又存在资源配置内容单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高校预算的资源配置功能必须进一步完善。
第四,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目前,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绩效越来越关注,财政拨款也逐渐与绩效考评结果相结合,只有经费绩效显著的学校才能在新增项目和经费额度上取得优势。现阶段,在高校内涵发展所需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高校更应该重视通过预算手段加强对经费投入绩效的管理和控制,进而合理地分配教育经费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尽管高校内涵发展给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预算部门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内涵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从战略导向性、专项统筹、预算精细化、绩效预算等多方面入手,一定能够切实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为内涵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第一,预算编制应以内涵发展战略为导向。内涵发展阶段,高校各项资源有限,为了提高预算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缓解高校内涵发展过程中经费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高校应建立以内涵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编制体系。首先,财务部门可根据高校内涵发展战略,运用平衡记分卡等方法描述高校战略要点,在此基础上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并设定考核指标。其次,各责任单位为实现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高校3—5年中长期发展战略。最后,财务部门依据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3—5年滚动预算和年度预算。
第二,将专项统筹纳入预算管理过程。当前,许多高校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困境,大量的财政专项结余资金不仅影响着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还存在着被收回的风险,而由于学科利益藩篱的存在,学科内真正需要资源的项目却得不到支持。因此,高校应打破“学科内小圈子”,将专项资金纳入高校整体预算在学科内进行统筹。高校需要对优势学科、中地共建、品牌专业等专项预算及执行情况进行梳理,明确结余资金具体用途,对于年度内无明确使用方向的人才引进费、设备费、文献信息费等按一定比例统筹到归口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由职能部门按该学科实际需要进行使用;同时对于有具体使用方向的设备等预算,财务部门需要与资产管理等部门仔细核对,避免同一事项同时出现在专项预算和部门预算中,对于同一需求应首先考虑使用专项经费,把部门经费节约下来给资金缺乏的学科使用。
第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资源配置能力。预算的资源配置能力当前在高校中还未真正发挥作用,这与预算编制过于粗糙有关,为了提高预算的资源配置能力,必须加强预算精细化管理。高校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预算池和项目库,要求各二级单位预算申报时尽可能详尽,列明具体资源需求和经费测算依据,财务部门将所有部门预算信息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比对排除重复申报的资源,避免重复配置,并通过项目库管理跟踪具体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执行较低的项目收回部分预算,将其用于真正有经费需求的项目,同时在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预算绩效考核,并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校内拨款制度。同时,内涵发展关键时期,高校预算资源配置时更应该集中财力办主业,将涉及高校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和科技创新等内涵建设作为财力安排的重点,资源围绕内涵配,以内涵链接外延。
第四,建立基于绩效管理的全面预算系统。全面预算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和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绩效管理可以通过指标考核具体对象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二者的有效结合将大大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一方面,高校应将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作为全面预算系统管理的一部分,将绩效融入预算管理全流程,通过测定绩效引导资金,从而达到合理配置高校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在绩效指标体系建立时应以内涵发展战略为基础并适当加入预算数据,在绩效考评时,以预算数据的综合结果判断绩效指标值与战略目标是否一致,从而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
第五,挖掘预算信息价值,提高预算分析水平。高校内涵发展对财务信息尤其时预算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费有限,资金保障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财务部门进一步挖掘预算信息价值,可以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首先,高校应该建立以内涵发展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体系,定期对日常账务处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形成事关内涵发展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执行进度分析表以及设备、图书等资源投入支出表等财务报告,为高校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其次,高校财务分析指标的建立应能反映内涵发展水平,如高校多渠道筹资能力的测算可以反映高校内涵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而运行绩效的测算可以反映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