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安徽财政对标“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聚焦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连续11年牵头组织民生工程,累计实施62个项目,投入资金5670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群众,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群众普遍欢迎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实施民生工程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强化财政保障机制
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预算第一序列,健全完善投入优先保障、预算分级安排、全省分级部署机制,坚持预算编制从紧、预算执行从严、预算管理控制,严格落实“约法三章”,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不留缺口,做到民生预期、财政预期、经济预期相一致。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绩效管理。省财政厅建立健全民生工程绩效管理制度,每年选取若干个项目开展评价,2017年对所有工程类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价,根据绩效情况,强化整改落实。
二是加强建后管养。对所有24个工程类项目制定出台了建后管养办法,实现了管理制度全覆盖,出台建后管养多元投入、购买服务制度,近两年全省累计投入管养经费30亿元,有力保障了项目正...
近年来,安徽财政对标“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聚焦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连续11年牵头组织民生工程,累计实施62个项目,投入资金5670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群众,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群众普遍欢迎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实施民生工程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强化财政保障机制
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预算第一序列,健全完善投入优先保障、预算分级安排、全省分级部署机制,坚持预算编制从紧、预算执行从严、预算管理控制,严格落实“约法三章”,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不留缺口,做到民生预期、财政预期、经济预期相一致。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绩效管理。省财政厅建立健全民生工程绩效管理制度,每年选取若干个项目开展评价,2017年对所有工程类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价,根据绩效情况,强化整改落实。
二是加强建后管养。对所有24个工程类项目制定出台了建后管养办法,实现了管理制度全覆盖,出台建后管养多元投入、购买服务制度,近两年全省累计投入管养经费30亿元,有力保障了项目正常运行。
三是推动资源整合。创新资金资源资产整合机制,结合脱贫攻坚、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科学规划布局,统筹项目实施,发挥综合效应。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一是推动民主决策。每年通过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安徽日报》等,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工程项目。通过日常调研、建议提案、基层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建议,将农村道路、法律援助、秸秆利用等纳入民生工程实施。
二是推动民主管理。在工程类项目招标采购、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以及补助类项目张榜公示、打卡发放等各环节,引导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民生工程网上全程公示制度,加强市县民生工程政策、过程和结果公开公示。
三是推动民主监督。建立民生工程特邀监督员制度,邀请55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设计应用“安徽民生工程”标识,在各类民生工程项目上运用,载明承建企业、管理单位和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强化综合考核。将民生工程纳入省委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以及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把民生工作政策和资金作为“高压线”,加大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考核监督等力度。
二是开展视察工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带队视察民生工程,两年累计视察100多处工程项目点,覆盖全省16个市和部分县区,有力地促进了民生工作落实。
三是引入民意调查。完善民生工程数据库,不断改进调查方式,提高调查针对性。对全省城乡居民和受益对象进行电话调查,将群众满意度计入各地考核成绩。
民生工程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突出领域,促进民生事业发展,使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政策实惠,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各级财政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坚持财力下移,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使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普照到城乡居民,有力地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基础教育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脱贫攻坚取得首战首胜,一系列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开花结果,推进了美好安徽建设,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改进了作风、提升了效能,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2017年达到90.6%。
责任编辑 刘慧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