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犹如一面旗帜、一把火炬、一声号角,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目标新使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财政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财政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此,我刊开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诚邀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专家学者积极来稿,畅谈以十九大精神引领新时代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走进新时代: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4
与新时代同行06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新思路·新要求(摘录二)0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报告中,阐述了对于我国所处时代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犹如一面旗帜、一把火炬、一声号角,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目标新使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财政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财政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此,我刊开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诚邀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专家学者积极来稿,畅谈以十九大精神引领新时代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走进新时代: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4
与新时代同行06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新思路·新要求(摘录二)0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报告中,阐述了对于我国所处时代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的关键性原点。
“新时代”:与时俱进中的历史方位新判断、新指南
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历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近百年的奋斗,终于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富起来(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成果为支撑),到强起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并将乘势在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飞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
这一关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与历史起点的新判断,也对应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及其基本方略的系统化设计。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与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不平衡”: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判断、新分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拨乱反正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改正“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为标志,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回归了党的八大认识框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至今已36年。基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重要判断,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的理论支柱作用。
从基础理论层面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即以解放生产力形成有效供给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原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形成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抓住了这个供需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引我们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而十九大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判断,在延续原来需求与供给间对立统一认识框架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明确地把原来的定义表述转化为需求侧更综合、更具概括性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把供给侧回应需求所存在的问题,表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可进一步具体分析:“充分”与否,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直指结构状态的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原来的表述中关于不充分的问题,已由“落后的社会生产”指明,而新的表述中,是把这一不充分问题放在了从属于不平衡的位置上,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关于新表述可展开的这方面新的分析认识,其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晰的:其逻辑指向是与最高决策层业已反复强调、十九大报告称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一脉相承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
既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清晰地聚焦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关键性问题,那么总体上把握的现代化战略方针的主线,就必须顺理成章地紧扣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的超常规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矛盾累积隐患叠加的复杂局面,集中体现为种种结构失衡问题。为进一步大踏步跟上时代,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现代化瓶颈期即关键的冲关期,必须在“目标定向”与“问题导向”下,着力以供给侧性改革及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潜在威胁,在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与生态结构等方面,有效地克服“不平衡”的问题。
以往的宏观“需求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总量问题,而现在必须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结构优化问题。依“主线”而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为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攻坚克难的制度供给创新,以及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它将以“全要素生产率”支撑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追赶—赶超路径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这样才能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在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更进一步对接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达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总之,深化供给侧改革,就是我们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而为现代化“中国梦”奋斗的主线。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