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财政部条法司
[大]
[中]
[小]
摘要:
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大力推广PPP模式,切实整顿涉企乱收费,不断将财政“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简政放权
(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7年9月,财政部审批项目已取消下放调整共计18项,项目减少率达72%,超过本届政府提出的任期内减少1/3项目的目标。完成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关闭了随意设置行政审批的“偏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群众关注和意见集中的领域和事项,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激发市场活力。目前部本级仅保留7项行政许可,其中还有2项拟待修法后进一步取消。对由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9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已取消调整4项,目前保留的5项中,还有1项拟待修法后取消。此外,全面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将3项前置审批全部调整为后置审批,实行“先照后证”,调整率达100%;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全部3项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进一步减轻企...
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大力推广PPP模式,切实整顿涉企乱收费,不断将财政“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简政放权
(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7年9月,财政部审批项目已取消下放调整共计18项,项目减少率达72%,超过本届政府提出的任期内减少1/3项目的目标。完成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关闭了随意设置行政审批的“偏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群众关注和意见集中的领域和事项,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激发市场活力。目前部本级仅保留7项行政许可,其中还有2项拟待修法后进一步取消。对由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9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已取消调整4项,目前保留的5项中,还有1项拟待修法后取消。此外,全面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将3项前置审批全部调整为后置审批,实行“先照后证”,调整率达100%;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全部3项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做好放管结合。在推动取消下放审批事项、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财政部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方面,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严格实行动态清单管理,清单外禁止变相实施审批。另一方面,对已取消下放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印发文件、公布已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修订废止相关规定,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确保取消下放事项的落实到位。此外,通过制定标准、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等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如取消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甲级资格认定事项后,积极开展行业评价,并打破地区行业保护,形成全国范围内政府采购评价信息的互认共享。又如,取消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境内设立常驻代表处审批后,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设置举报电话、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监督。转变管理方式后,已取消下放事项放而不乱,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以审批大厅为窗口,进一步推进审批便民措施。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工作,建成并运行“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建设“财政部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了“一站式申请、一大厅办理、一平台审批、一网式公开”。不断精简申报材料、减少无谓证明,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结合财政部内控管理,根据审批流程和内部工作规范分解工作职责,明确各岗位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重要时间工作节点,提高审批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审批办理“零超时”。建立了申请人评议、随机抽查回访、专家评审等制度,为申请人提供了窗口、电话、信函等投诉渠道,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避免审批的盲目性、随意性。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让自由裁量权难任性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行随机抽查工作的要求和部署,2015年10月,财政部制定了工作方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经对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全面梳理,明确了执法检查事项,全部纳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100%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目前清单和工作细则已印发,列入清单的各事项已建立“两库”,随机抽查工作有序开展。其中,“会计检查”作为财政部第一个实施随机抽查机制的项目,向社会充分展示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诚意和决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勇于自我革命,给权力套上“笼头”。2016年,财政部率先在会计师事务所行政监管领域推广随机抽查机制。6月,部监督检查局在条法司、会计司、机关纪委、巡视工作办公室、中纪委驻财政部纪检组、信息网络中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单位以及相关媒体的现场见证和监督下,第一次随机抽取了3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以点带面,组织各省级财政部门全面推广分类监管和随机抽查,将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执业质量分为好、中、差三类,分别按照10%、20%、30%的比例随机抽查。此外,在开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时,要求随机抽取不同类型、规模的审计客户,针对发现的疑点线索重点抽查被审计单位,从而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随机抽查。
(二)加快系统建设,为随机抽查提供“大平台”。为确保随机抽查的客观、公正和可验证性,财政部开发建成会计行业管理系统,为会计师事务所报备基础信息和业务报告提供了窗口;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建设了会计监督检查管理系统,依托系统健全了会计师事务所名录库和上市公司名录库,并着手建立检查人员和专家人才数据库;专门设计开发了随机抽查软件模块,各级财政部门可利用软件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常监管,并根据执业质量情况对事务所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检查频率和比例,从而突出重点、提高监管效率。
(三)规范执法程序,为检查工作系上“保险栓”。按照《财政部关于全面加强和规范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等规定,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执法检查工作体系,促进公正规范文明执法。进一步落实检查计划管理,执法检查责任等多项风险防控制度,规范执法检查和处理处罚程序,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处理处罚、责任追究落实情况台账登记和跟踪反馈制度。加强对随机抽查执法事项的督导,督导结果纳入内控考核评价内容,结合内部审计和内控检查加强监督,对出现风险事件的予以问责,对在执法检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扬。
(四)注重部门协作,为市场主体营造“好环境”。财政部在制定年度会计监管计划时,注重发挥主管部门的牵头作用,加强与相关监管机构的沟通配合,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原则上统筹协调后一次性完成,从而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执法效能。与审计署建立了移送机制,对审计署审计中延伸核查发现的事务所线索,直接纳入财政部年度检查名单;与证监会、中注协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对其已经纳入检查计划的,不再纳入随机抽取范围,以避免重复检查;会同证监会开展了联合检查试点,有效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的方式,将检查结果和处理处罚情况向各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开,会同多部门共同建立健全市场诚信档案、失信联合惩戒和黑名单制度,促使市场主体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大力推广PPP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近年来财政部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PPP模式,会同有关方面在凝聚共识、制度建设、项目推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按照“法律规范+配套政策+操作指引”三位一体的思路,大力推动PPP立法,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印发操作指南、合同指南、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了覆盖PPP项目识别、采购、操作执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为PPP规范运作提供保障。为进一步加强PPP项目财政管理,规范财政部门参与PPP项目管理的履职要求,研究起草了《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同时开展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分析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研究。不断推进“横向联合”。提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指导意见,与发改委联合印发通知,联合住建部等多部门推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市政公用等领域PPP项目的发展。出台PPP项目“以奖代补”政策,设立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联合18部委开展第四批示范项目评审,部门合力逐步形成。不断深化“上下联动”。各地在制度建设、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项目推进上大胆创新,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PPP制度体系初步成型,社会各方对PPP模式的理念认识逐步加深,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实施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17年7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13599个,总投资额16.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2111个,总投资额3.4万亿元。PPP在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防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切实整治涉企收费,开展税费清理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6年7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三个月时间,对地方涉企收费清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保证涉企收费依法、规范、透明。此外,财政部还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密切跟踪营改增试点运行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行业性、整体性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试点政策。持续开展对地方财税部门的政策培训和辅导,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有效落地。继续深入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抵扣机制,调整经营策略、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增加进项税抵扣,充分享受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 廖朝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