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贵州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贵州财政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发挥服务保障支撑作用,全力以赴支持贵州实现“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奋斗目标。
以财政改革促发展财政经济良性互动
贵州财政以创建发展、民生、绩效“三型财政”为目标,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全省税收收入和可用财力“两个比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经济,想方设法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
改革省以下财税分享体制,优化省对下特别是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改革,着力构建全面规范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区域内财力均衡化,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清理取消以收定支事项,统筹盘活存量资金,切实增强财政可调控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硬支撑;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营改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财政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优化企业...
贵州财政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发挥服务保障支撑作用,全力以赴支持贵州实现“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奋斗目标。
以财政改革促发展财政经济良性互动
贵州财政以创建发展、民生、绩效“三型财政”为目标,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全省税收收入和可用财力“两个比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经济,想方设法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
改革省以下财税分享体制,优化省对下特别是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改革,着力构建全面规范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区域内财力均衡化,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清理取消以收定支事项,统筹盘活存量资金,切实增强财政可调控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硬支撑;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营改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财政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省级立项收费项目从112项减至7项,2015年实现与周边省份相比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最少;支持地方政策性担保体系全覆盖,推出政策性金融产品,大力推广PPP模式,规范政府举债和各类融资行为,建立横向纵向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并全面推行财政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规范运行提质增效,支持培育经济发展新兴增长点。
2012—2016年,全省社会经济稳中向好呈现较快发展势头,经济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3位,年均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保持全国前5位;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位居全国前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居全国第3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为财政运行的总体平稳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提供了不竭动力,2012—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014.1亿元增加到1561.3亿元,年均增长15.1%;税收收入占比从67.2%提高到71.8%。
奋力支持后发赶超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建设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公路方面。2012年以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累计投入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115.8亿元,全省已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超7100公里,2015年成为西部地区县县通高速第一省;大力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升工程,2015—2017年每年安排10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县乡道改造、通村硬化路等项目进行贴息;2017年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以每公里补助资金40万元,省级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方式支持建成9.7万公里通村民组硬化公路。二是铁路方面。安排省级铁路资本金177.7亿元注入贵州省铁路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三是水路方面。投入水运建设发展专项资金6亿元,推进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出省水运通道建设,目前全省通航里程3664公里。四是机场建设方面。密织“一干十三支”航空格局,筹措13.5亿元支持实现9个市(州)通航机场全覆盖,安排航线航班培育资金10.5亿元支持民航运输,仅2017年上半年,贵州民航完成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就达12万人次。
增强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实施水利建设规划,累计支持实现大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项目融资407.6亿元,通过统筹整合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受益农民投入等渠道筹措资金328.8亿元,支持加快全省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239座,在建项目投资规模975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2.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全省工程性缺水和人民群众饮水难题。
支持重点平台和实体经济发展。一是打造重点平台项目。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5个100工程”平台、“1+7”开放创新平台等的建设,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商务发展基金等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大对重点项目、产业和园区的支持力度。二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5.6亿元,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消对“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的直接财政补贴;安排10亿元支持提升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和煤电联动;安排补助资金25.5亿元支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保护,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和建制镇示范试点;实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累计安排资金27.4亿元,在75个县、2719个村推进试点工作。四是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累计安排8.8亿元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100个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实施“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5027.5亿元,同比增长43.1%,占GDP的比重达42.8%。
强化财政有效供给全力推进三大战略行动
补齐脱贫攻坚“大扶贫”短板。一是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深入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保兜底“五个一批”工程和脱贫攻坚“十项行动”,仅2015—2016年投入“大扶贫”领域的资金就达614.3亿元。二是增强扶贫资金统筹能力。从2016年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绩效考核”四个因素分配到县,增强县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资金能力;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2017年已扩大到6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三是支持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计划投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超700亿元,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办法》,2016年实现搬迁45.8万人,2017年实施搬迁75万人,确保到2019年近200万应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四是推进“资金变股金”改革。出台《财政支农资金股权投资以及资产收益管理办法》,构建“股权到户,量化到人”的利益分配新机制,下达的扶贫资金30%用于探索“三变”改革。五是管好用好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设立规模3000亿元的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2016年省级财政首期出资42亿元,已启动实施极贫乡镇、扶贫产业、高速公路3个子基金。六是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2013年起,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其中财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小康寨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建设项目累计覆盖4.8万个自然村寨。
做强新兴产业“大数据”长板。一是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2011年起设立1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力度,2016年已达16.5亿元,其中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资金已达4.1亿元;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贵州大数据产业。二是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光网贵州、满格贵州、宽带乡村”工程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行政村宽带网络建设。三是促进重点项目及相关业态发展。统筹现有专项资金和新增资金,完善“云工程”建设和登云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贴息等方式,支持工业和信息化融合重点工程;支持运用大数据助推“黔货出山”,已有20个县入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五是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支持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促进大数据“聚通用”,初步测算,贵州大数据核心、关联、衍生业态规模总量已达1600亿元,信息经济增加值增速居全国前列,占全省GDP比重达26%。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支持全省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主体功能区布局。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推进流域间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修复资金使用机制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2012—2016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年均增长18%,远超GDP增长率。二是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提高到2016年的52%。三是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累计投入退耕还林、水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重金属污染治理、石漠化治理等相关专项资金358.3亿元;落实《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安排4.2亿元资金用于草海综合治理。四是全面推开河长制。统筹资金用于八大水系河长制专项经费,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湖环境治理保护。
注重财政托底保障社会“获得感”不断提升
贵州财政针对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环节,注重有保有压、均衡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实现财政政策“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最大限度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穷省也办大教育,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一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餐改善计划;从2016年起,省市县分别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对16.6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中职、普通高校实行免(补)学费、教科书费、住宿费,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二是推进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实施教育“9+3”计划,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支持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和职教城建设;提升高等院校建设能力,建成大学城和各市州本科高校新校区。2012—2016年,全省教育累计支出3314.7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平均比重为18.9%。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0%、87.6%、86.1%、30%。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一是实现“五个全覆盖”。推进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效益派驻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2012—2016年,全省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486.3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平均比重为8.5%。二是提高医疗保障救助水平。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240元逐年提高到45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25元逐年提高到50元;累计安排医疗救助资金39.8亿元,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三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省投入49.9亿元支持实现省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累计安排15亿元支持实施“百院建设工程”,安排12.6亿元用于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和实施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综合改革,安排9亿元支持实现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和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
完善社保就业体系,构筑托底保障安全网。一是提高保障救助标准。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每月311元逐年提高到561元,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每年1635元逐年提高到3580元;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新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012—2016年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累计支出1507.2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平均比重为8.6%。二是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援企稳岗补贴、吸纳失业人员补贴、技能提升培训等政策,运用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托底帮扶;全省累计安排资金超60亿元,扶持和培育微型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责任编辑 刘永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