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四川省珙县珙泉镇中心村第一书记杨代琼就是这样一块“砖”。2016年12月,在珙县玉和乡党委书记、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岗位退下来的她,再度“出山”,到远离县城20多公里外的珙泉镇中心村担任省级贫困村第一书记。知情的同事开玩笑:“别人的‘官’越做越大,你的‘官’越做越小。”她却坦然地说:“脱贫攻坚任务重大,在党组织需要我、中心村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有责任为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这一砖一瓦都是党和政府送给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情意。”
2014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的杨代琼,工作上没有太大的压力,她以为可以这样到退休了。可是,正当她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时,单位领导找到了她,希望她担任珙泉镇中心村第一书记:“你是女同志,又担任多年的领导职务,到村工作后可以充分发挥你性格好、办事干炼的优势,把村两委紧紧拧成一股绳。”一开始她矛盾重重,她知道到中心村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记忆力衰退严重,视力下降明显,而且中心村地处巡观路主要干线,工作质量要求与其他村相比会更加严格,担心由于自身原因做不好工作,影响村里如期实现脱贫。但左思右想后,她最终挑起了重担。因为她深深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组织需要你这块砖修筑为老百姓挡风遮雨的墙时,没有理由不担起这付重担啊!
到村任职后,杨代琼迅速转换角色进入工作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她主动向镇、村干部学习,请教扶贫方面的政策知识;坚持深入村社、贫困户家中了解社情民意;真心与村民交朋友;力所能及为村里解决一些急事、难事;配合村两委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努力提升为民服务功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亮点示范工程。
中心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于2016年10月建成,由于资金紧缺,办公用品及文化设施不够完善,杨代琼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得到大力支持,解决了办公经费1.25万元和中心村办公阵地建设缺口资金6万余元。她看到中心村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仅有5项健身器材,又积极寻求县旅游体育局的支持,为文化活动广场增添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其他健身器材等。
中心村是派出单位县财政局联系的贫困村,上级要求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工作质量较其他贫困村来说要求更高,工作难度也就更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杨代琼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完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带领村干部到已脱贫的村学习取经,借他山之石为己所用,所制作的别具一格、统一规范的档案资料得到了县、镇各级的高度评价。
自从上任后,她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87岁高龄的婆婆年初一病不起,作为儿媳的她理应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这期间,她有过犹豫,也想过退缩。但村民的厚爱和期盼,组织的信任与深深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她怀着对老人深深的歉意,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在扶贫攻坚工作的一线。不仅工作日出满勤,节假日也常在村里与村干部们“并肩作战”。无论是村党支部换届、妇女组织改建还是村委换届,她都积极参与其中,亲力亲为。
在村干部们心中,杨书记是标杆和主心骨,是工作不竭的动力。在她的引领示范和榜样力量的鼓舞下,仅仅半年,村里就新修建公路1.5公里,硬化公路800米,文化小广场修建完成,900米产业路正在铺设中;产业和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新发展蚕桑200亩,1500平方米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正在建设中;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村里成功举办第一届乡村旅游菜花节,新发展农家乐两家;全县第一个规模性聚居点建设已破土动工,所涉及的22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在县、镇两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现在的中心村已成为全县争相学习的示范村,不仅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现场会的召开地,也迎来了兄弟乡镇的参观学习,中心村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凝集了杨代琼的心血和汗水,作为“第一书记”,她无怨无悔!面对未来,杨代琼信心满满: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善医疗服务设施,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土地流转,解决群众出行难、住房难、入学难、增收难等问题,真正让中心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村里不脱贫,书记不卸任!
(作者为四川省珙县财政局局长)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