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两会”期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预算报告相继发布,受到境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备受瞩目。外媒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新一年中国经济的核心目标,部署了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指明了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预算报告反映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中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经济增长目标小幅下调引发热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小幅下调经济增速目标,由去年的6.5%—7%下调至6.5%。对此,外媒认为中国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更好推进经济转型,推动“三去一降一补”,逐步减少对贸易和重工业的依赖,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实现中长期稳定增长。其中,外媒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鼓励私人投资,以消费促增长。英国路透社发表题为《重点推进改革,筑牢风险“防火墙”》的文章表示,去年中国设定了6.5%—7%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私人部门投资疲软的情况下,最终依靠房地产和政府投资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今年,随着决策层倾向于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并适当控制信贷规模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国内消费和...
“两会”期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预算报告相继发布,受到境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备受瞩目。外媒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新一年中国经济的核心目标,部署了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指明了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预算报告反映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中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经济增长目标小幅下调引发热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小幅下调经济增速目标,由去年的6.5%—7%下调至6.5%。对此,外媒认为中国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更好推进经济转型,推动“三去一降一补”,逐步减少对贸易和重工业的依赖,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实现中长期稳定增长。其中,外媒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鼓励私人投资,以消费促增长。英国路透社发表题为《重点推进改革,筑牢风险“防火墙”》的文章表示,去年中国设定了6.5%—7%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私人部门投资疲软的情况下,最终依靠房地产和政府投资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今年,随着决策层倾向于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并适当控制信贷规模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国内消费和私人部门投资。为此,中国将促进私人部门投资,降低投资门槛,适当放松监管,并大力支持PPP项目。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此次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侧面表明中国要推动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减少对出口和政府投资的依赖。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长的任务艰巨,但也存在无限可能。
(二)推进经济转型,去产能稳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扎实有效去产能,防范并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日本经济新闻》指出,经济增长目标连续三年下调,表明中国不追求不合理的高增长,转而追求中长期的稳定发展。中国未来将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去产能作为重点任务。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经济政策将左右全球市场行情,大规模的设备拆除或将带来煤炭和钢铁等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也有外媒表示,去产能是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和稳定增长的重点任务,但此举措或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负面影响。
(三)缩减负债规模,去杠杆保增长。部分外媒指出,中国整体上负债水平较高,尤其是企业部门负债规模较大,中国应重点降低负债水平,防范金融风险。美国《纽约时报》指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债务规模迅速增长。此次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或意味着政府将适当缩减债务规模,控制高杠杆带来的风险。路透社表示,在2009—2015年间,中国债务规模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快速膨胀,其潜在风险已引起中国政府密切关注。《华盛顿邮报》则认为,中国的银行和证券行业监管者今年将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密切关注市场,重点防范投资者在高杠杆水平下进行投机性投资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财政政策积极有效备受关注
今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与去年持平的3%赤字率,保障重点支出,降低企业税负,促进经济市场化发展。对此,外媒高度关注并表示,中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减税和国防支出备受关注。外媒普遍预计,中国未来提振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将由货币政策转移到财政政策上来。
(一)减税力度持续加大。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2017年将减税3500亿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此外,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也正在设计和论证中。对此,《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中国政府将把经济刺激政策的重心从负作用明显的宽松货币政策转向以减税为重点的财政刺激,将吸引更多企业在国内进行生产和经营。《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政府对于企业的降负措施明显增多,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既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又是在货币政策趋紧的环境下使用财政政策进行的对冲。
(二)国防支出预算增速创新低。在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2017年国防支出预算增加10%后,中国的国防预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发言人傅莹表示,2017年中国国防预算增长幅度为7%左右,占GDP的比重将维持在1.3%左右。对此,有外媒表示,中国国防预算增幅符合军事装备升级的需求,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南海等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国防支出规模与美国不能相提并论。路透社表示,中国今年的军费预算将增加7%左右,侧面表明了中国在东海、南海及台湾问题上的强硬立场,预计今年中国国防支出将达1.04万亿元(约合1514亿美元),但仅为美国的1/4。《华盛顿邮报》表示,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持坚定立场,军费支出逐年增加,但增速有所放缓。无论外界如何质疑中国低估军费支出,从绝对数字和占GDP的比重上看,美国国防支出都比中国高出太多。但也有外媒指出,中国国防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近年来军事装备升级进程加快,但面临各地方系统整合和裁军后人员安置等问题。

未来经济前景可期
针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方向,外媒一致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势在必行,将为未来保持中高速增长注入动力。《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必须对其体量庞大、产能过剩的经济进行改革,才能在未来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纽约时报》表示,中国经济改革需要适当放松对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干预,放宽海外资本投资,大力推行市场化经济。新加坡《联合早报》表示,中国政府为2017年制定了更务实的经济发展目标,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改革,也彰显了中国通过改革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路透社表示,6.5%的经济增速目标更贴近中国经济现实,符合“十三五”规划中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引导市场预期的同时逐渐弱化唯GDP至上的传统思维。这个目标虽然低于去年的6.7%,但若能实现,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华尔街日报》表示,“两会”的召开释放了新的信号,中国正在摸索自身特色的经济改革模式,未来深化改革的成果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