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供给方式,通过创新机制转换,为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稳增长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PPP改革是一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一次体制机制的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PPP改革工作,把PPP改革作为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吸引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改革总体部署,负责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推进PPP改革工作。三年来,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改革原则,根据世情国情,在继承、创新、完善的基础上,赋予PPP改革新的内涵、新的使命。从目前实践结果来看,PPP改革为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引导经济走出新常态,特别是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初步达到预期目标。
自2013年底以来,财政部在推进PPP改革中重点开展了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立足国情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法律+政策+指引合同标准”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对PPP市场进行了扩围,在传统单一的使用者付费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付费和混合付费两种新方式,把PPP应用领域扩大到能源、交通、市政、环保、医疗、养老、教育等19个经济领域。二是强化机构能力建设。在国家和省级财政部门建立了专业指导机构,加强宣传培训引导,积极培育咨询服务市场,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三是发挥国家示范项目引导作用。财政部已会同相关部门推出三批、745个示范项目,总投资超过1.98亿元,截至9月底,前两批示范项目落地率已经达到58.2%,在落地项目中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率为45%。四是优化支持政策组合。不断完善各项支持和奖补政策,设立总规模1800亿元的国家PPP融资支持基金,发挥政策组合优势,加快项目落地。其他一些财政税收政策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五是夯实信息基础能力建设。按照“互联网+”思维搭建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国家项目管理库和专家库,实现线上动态监管和信息数据多元分享。六是深化国际合作。加强PPP市场标准化和透明度建设,提高国际投资者参与度;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中国PPP制度对外推广交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市场。同时也与国际多边机构开展了PPP国际合作。
经过社会各界三年的共同努力,改革共识已初步形成,PPP已成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助力器、转换器和加速器。截至9月31日,全国拟采用PPP模式的储备项目已经达到了10471个,总投资预计超过12.46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的投资额超过1.56万亿元。
在看到PPP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仍面临着观念转变不到位、政策衔接不配套、机构能力不足、信息公开透明要加强、民营资本参与率不高、部分项目实施不规范等挑战和客观现状。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不忘改革创新的初心,站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定改革方向,细化改革措施,加强部门合作,久久为功,把PPP改革事业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建立PPP大市场。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PPP立法工作,强化顶层制度规则的统领作用,商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土地、税收、融资、价格等瓶颈问题,加快出台PPP财政管理办法和信息披露制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一个全国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PPP大市场。
二是搭建合作大平台。用好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为合作各方提供大数据服务;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线上监管能力,防范政府变相举债和过度承诺行为;强化示范项目规范性督导;加大项目信息披露力度;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和手段;设立国家咨询服务机构库和专家库;建立外部绩效跟踪考核体系;提高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能力。
三是促进国际大合作。加快中国PPP市场建设国际化步伐,加大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双边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强制度建设交流,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市场开放和标准化、透明度建设,欢迎国际投资者分享中国PPP改革成果,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