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王建强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2014年3月,新疆启动为期三年的20万干部下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今年2月,新疆财政厅第三批“访惠聚”11个住村工作组启程,奔赴和田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住村工作。本文为财政厅住洛浦镇博什坎村工作组组长王建强的真实住村记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疆财政干部牢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庄严承诺,用行动准确阐释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党心”始终融于“民心”的信念,为边疆地区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踏上博什坎村土地
2016年2月25日,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和财政厅7位来自不同处室的同事一起,告别亲人,飞向和田地区洛浦镇博什坎村。
这一天,天空高远湛蓝,天气乍暖还寒。在机舱中,想起与年近九旬的母亲和还在上初中的女儿告别的一瞬间,又想到身患癌症的妻子远在上海治疗,一家人天各一方,心里不免酸楚起来,让我这7尺男儿情难自禁。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千万别回头!因为我是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飞机和汽车载着我们一路驶向南疆。几个小时后,我们的双脚终于踏上了博什坎村的土地。
博什坎村,距离洛浦县城约3公里,全村共有1...
编者按
2014年3月,新疆启动为期三年的20万干部下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今年2月,新疆财政厅第三批“访惠聚”11个住村工作组启程,奔赴和田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住村工作。本文为财政厅住洛浦镇博什坎村工作组组长王建强的真实住村记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疆财政干部牢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庄严承诺,用行动准确阐释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党心”始终融于“民心”的信念,为边疆地区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踏上博什坎村土地
2016年2月25日,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和财政厅7位来自不同处室的同事一起,告别亲人,飞向和田地区洛浦镇博什坎村。
这一天,天空高远湛蓝,天气乍暖还寒。在机舱中,想起与年近九旬的母亲和还在上初中的女儿告别的一瞬间,又想到身患癌症的妻子远在上海治疗,一家人天各一方,心里不免酸楚起来,让我这7尺男儿情难自禁。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千万别回头!因为我是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飞机和汽车载着我们一路驶向南疆。几个小时后,我们的双脚终于踏上了博什坎村的土地。
博什坎村,距离洛浦县城约3公里,全村共有1397人,村民主要以农牧业为主,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5300多元。但就是这么个小村,却是我们财政厅11个工作组所住的村子中唯一的重点村。我不知道我们面对的将是怎样的村民和村子,在这一年住村的日子里又会遇到什么问题。
迈向“造血”式的扶贫之路
和所有住村工作组的干部一样,走村入户是我们到达博什坎村的必修课。在随后一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111户贫困户,了解了家庭、土地、种植养殖、外出打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绝大多数村民对住村工作组期望很高,与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初次见面会,他们提出需要住村工作组解决的实际困难就有30多个。
根据村民诉求,住村工作组制定了分阶段改善民生、扶贫帮困计划,认真开展惠民活动,切实以老百姓诉求作为出发点,真抓实干、贴心服务,从细处着手,从实事做起,用爱心架起联系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民力的“连心桥”。
“要想富先修路”。根据广大村民的共同意愿,住村工作组多方筹集资金,率先启动了村内巷道项目,修建了村内巷道2.7公里,彻底解决了四个小队“行路难”问题。同时,架设257盏太阳能路灯,按照节约、高效、便民的原则,开始着手改造村委会大院、改扩建手工地 毯厂。
博什坎村有着织毯的传统历史,为了让妇女能够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走向广阔的大市场,工作组购买了8台新织毯机,并与和田地区古宝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在我们的牵线下,村里与克州旅游局签订了1000个风景地毯合同,织地毯的妇女们忙得不亦乐乎。借着这大好时机,我们成立了博兴地毯有限公司,这也是洛浦县第一个经工商部门注册认证的村办企业,为博什坎村的地毯走向更大的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艾德莱斯是新疆极富民族特色的衣料。博什坎村原有三台旧的艾德莱斯机器,一小时仅能织三米。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工作组为他们新添置四台自动化设备,每小时能织五米,仅头两个月就为村里增加收入3.1万元。我们相信,地毯厂和艾德莱斯厂像两只雄鹰的翅膀,能够让博什坎村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打造美丽庭院
博什坎村人均只有8分地,打造庭院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提出发展庭院经济三个一点:“农民拿一点、政府出一点、工作组补一点”,努力打造“美丽庭院示范小队”。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庭院改造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委会和工作组组织了“我的庭院我做主”为主题的动员会,共同讨论研究庭院改造方案。当村支部书记阿布都拉·木明向村民展示了专业人员设计的庭院改造效果图后,老党员、老支部书记依明尼亚孜·帕萨尔说:“说实话,让我自己做我是做不了的,一是没有那么多钱,再一个也达不到这个水平。现在工作组不仅为我们承担了大部分钱,还请专业人员帮我们,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我愿意第一个报名。”在他的带动下,大家踊跃发言,有的对改造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有的表达了对自己家庭改造的期待,有的还为改造的具体细节争起来……当场就有34户村民欣然同意加入庭院改造。
4月21日,朝霞刚刚跃出地平线,示范户托合提·库尔班家的院子里就挤满了前来参观的人。改造后的庭院让所有人惊叹:黄色的院墙煞是醒目,院子里分隔成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麦尼沙大姐跟我们这样说:“作为托合提·库尔班的老邻居,今天看到他家的院子变化太大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牲畜围栏修的很好,院子里的葡萄架也很漂亮,我回去也要把自己家的院子搞得和他一样好。”
老党员热比汗大婶激动地说:“发展庭院经济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好政策,一方面帮助大家把院子建设的更漂亮、更整洁,有了更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不用出院子就能挣上钱,这对没有技能的家庭妇女来说是一个好的办法,国家还给了奖励资金,我们都很欢迎这样的好政策。”
宗教人士阿布都艾则孜红着脸说:“今天参观后,我很不好意思,我的院子整理的不好,比较乱。看了示范院子,这么干净、卫生,还能通过庭院经济增加收入,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感谢党和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作为伊玛目,一定会带头把自己庭院搞好,要有大变样!”
这次庭院经济观摩会,我们见证了村民示范带头所发挥的引领作用,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村民庭院的大变化,更是村民观念的大跨步。
国学班里的读书声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月5日上午,56名孩子稚嫩而整齐的朗诵声传遍了博什坎村村委大院的每一个角落——工作组创办的国学班第二期正式开班了。
今年2月,我们工作组一住博什坎村就立即启动了国学班。大道至简,蒙以养正,创办国学班教授孩子们学习汉语,既能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又能增加孩子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这正是我们要做且要一直做下去的。
五年级的亚提尕尕拉着我的手怯怯地说:“老师,我的同学还有弟弟妹妹也想学习汉语,让他们也听课吧?”这样的要求该如何拒绝?又怎么能拒绝?学生人数一下增多,工作组不得不临时增加桌椅。由于椅子有限,有些孩子不得不挤在一起,但就算这样,他们依旧学习得很认真,整齐的朗诵声撞击着在场每一位工作组成员的心……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工作组特地准备了水果和烤包子。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有的围在“老师”身边请教发音,有的要求“老师”也教教英语,有的还在私下悄悄比较起去年和今年的老师来……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热情不减,纷纷表示一定按时参加学习,离开之前还拉着“老师们”照起了全家福。
教授国学,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工作组的米叶赛尔和罗曼两位同志一位是维吾尔族、一位是柯尔克孜族,他们从小虽泛泛背诵过这些经典文章,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也要边授课边学习。米叶赛尔告诉我,国学经典里的内容、每一句的释义,以及该怎么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给孩子们听,她在让孩子们慢慢学习接受的同时,不知不觉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班里有个非常机灵、特别招人喜欢的男生阿不都萨拉木。记得开课没多久,下了课他跑来问米叶赛尔:“米老师,国学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用维吾尔语怎么说呀?我们课本里这些都是国学吗?国学跟英语、数学一样也是一门课吗?”他的问题乍一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却难倒了米叶赛尔,她该怎么用维吾尔语给他解释清楚呢?怎么才能让他理解然后接受呢?米叶赛尔带着他回到宿舍,立刻给父亲打电话求助。得到答案后她耐心地给阿不都萨拉木解释,他聚精会神地听着,怯生生地说:“米老师,你用汉语解释吧,这样我可以多听一点汉语,多学一点知识,我身边没有可以用汉语说话的人,我想多跟你用汉语说说话,可以吗?”米叶赛尔不由地笑了,这才明白,原来小家伙只是想多听她说说汉语,可以多学一点。
工作组在村里开办国学大讲堂的做法引来了不少媒体和参观者。新疆电视台《掀起你的盖头来》节目也把我们国学班作为洛浦的一个特色进行了录制播出。
随着国学班的名气渐大和学生的不断增加,原来的教室已经容纳不下。在与村委会协商后,我们将几间空置房进行装修改造,把一个6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四大间房,办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包括草根艺人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国学大讲堂。
现在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是博什坎村村民心中的文化圣殿,每天孩子们的读书声响彻云霄。十二岁的阿不都和买热牙提自从进了国学班后,都立志要到内地去上学,长大后回村里发挥作用。
我想,在孩子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引导他们接触独具智慧的国学经典,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国学经典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这些经典将与他们形影相随,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让文化植根于博什坎村的大地上
住村半年多来,我有很多很多的感触,但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让文化植根于老百姓的心中最为重要。
文化阵地既是一个聚民心的工程,也是一个宣扬民族团结、去宗教极端化的战场,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把村民聚到村委会,把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4月20日晚,夜幕刚刚降临,博什坎村村委会大院里放起了爱国影片《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维文版)。影片讲述了1943年间新四军顽强抗击日军进攻,82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换取刘老庄老百姓安全转移的英勇壮举。这一天晚上,很多人没有座位就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认真观看着影片。
村民吾勒卡斯木这样说,“以前到了晚上,都在家里闲着,经常和朋友打牌喝酒,没有多少娱乐活动,昨天村委会通知今天免费放映电影,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啊,我们真是太高兴了,希望以后能多搞些这样的活动。”
“白天村民都忙着干农活,累了一天,晚上看看爱国主义电影,既能放松一下,也能增强群众对共产党带来新生活的认同感。以后,我们将坚持这个活动,不定期向村民放映更多更好的电影。”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拉说。
免费电影“大餐”走进了乡村,让村民感受到了电影文化的魅力,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用现代文化引领激发了群众爱国热情。
五月,南疆大地处处充满了欢歌笑语,小溪潺潺流水声伴着鸟语花香,杏子挂满枝头,金色麦浪婆娑起舞……在这火热的五月里,我们邀请了新疆龟兹研究院的专家们来到了博什坎村,开展“塔里木——灿烂辉煌的历史,延绵多彩的文化”为主题的龟兹文化展览,为博什坎村的乡亲们送上了一道精彩绝伦的文化大餐和视听盛宴。
5月26日上午8:00,住村工作组和村委会的干部早早地就把大院打扫得干干净净,龟兹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将精心准备的龟兹文化展板摆放到村委会大院中。从9点开始,村民们骑着摩托、坐着电瓶车或毛驴车,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到村委会大院,不到半个小时,大院里就坐满了人,在300多位村民的翘首企盼中,展出活动正式开始了。
龟兹文化展板总共36块,分为古代文化、服饰、绘画、建筑、乐舞五个部分,龟兹研究院台来提·乌布力副院长现场拿着话筒逐一详细介绍,村民们按照展板顺序一一观看和听讲。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强烈的文化对冲,充分体现现代文化引领的强大作用,满满的正能量在整个大院上空回荡!
参观活动结束后,台来提·乌布力副院长向前来观看展览的300多名村民作了主题为“塔里木——灿烂辉煌的历史,延绵多彩的文化”讲座。就新疆历史的演变、维吾尔族历史的发展、服饰文化、建筑以及宗教信仰演变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乌布力怕讲的内容太深奥,村民没有听懂,就问身旁的一位大叔:“我讲的内容您听懂了吗?”大叔微微一笑:“起码我知道了我们维吾尔人以前是什么样的、而现在又是什么样的。”
龟兹文化展板现场讲解员阿尔孜古丽·阿巴斯虽然忙碌了一上午,可她说感觉一点都不累:“原以为老乡们不喜欢展板这种形式,担心现场没人听我讲解。”实际上,在一个小时的讲解过程中,老乡们纷纷围着她,指着展板上的图片问这问那,让她很吃惊,“村民们的求知欲太强了。”
通过文化展出,把新疆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把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动地展示出来,让新疆各族群众真实而清楚地看到,新疆是众多民族共同的家园,新疆各民族发展是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牢不可破的内在关系。同时,把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事务,用文物、图片生动地展现出来,把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历史传统,充分挖掘出来,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做到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到我们村来”——这是许多村民的共同心愿。
7月8日,博什坎村委会大院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们的激情在这夏日里被点燃……一大早,村民们就三五成群地来到村委会,他们要来观看墨玉县文工团的演出。
看到在村委会门口打馕的卡斯木带着老婆孩子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观众席上时,工作组艾则孜副组长问他:“卡斯木,来这么早,馕不打了么?钱不挣了?”
“不打了,不打了,我嘛,昨天听到消息后一晚上都睡不着了,在家门口看演出的机会太难得了……早点来嘛,看看有没有啥事能帮上忙的,最要紧的是,想占个好位置……”卡斯木不好意思地说。
还有很多村民主动帮助工作组和村干部布置场地、打扫卫生,村里的民间艺人更早地来到村委会吹起了唢呐、敲起了纳格日,为演出热场。
随着主持人的登场,演出正式开始啦!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将村民们的激情彻底点燃,掌声和叫好声不断,常常是一个节目刚结束,大家就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文工团的艾斯凯尔本来只安排了一首歌曲,可看到村民们的热情硬是连唱了三首才从台上下来。
又是一曲唱罢,村民们受到热烈气氛的感染,也纷纷进场,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工作组为大家准备的抓饭也端上了桌,各族干部群众同吃同乐,演出在欢声笑语中也渐渐落下帷幕。墨玉县文工团团长艾利对工作组说,“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像咱们村这么有激情的不多,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比炎热天气还要热烈的气氛。”
“访民情”、“惠民生”是途径和手段,“聚民心”是终极目标。住村工作组肩负着“聚民心”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访民情、惠民生,把民心凝聚在党的周围。
我相信,通过我们“接力棒”式的努力,博什坎村的大地会歌声飞扬,天空会更加明亮。
责任编辑 刘永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