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本刊记者|★韩璐★ 特约通讯员|★王生国 杨琨★
[大]
[中]
[小]
摘要:
“好,三军会师,就放在会宁。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得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而起的呐。”1936年9月下旬的一晚,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将甘肃会宁定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时,毛泽东风趣地说。
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80年过去,置身会师旧址纪念园中,畅想纵横十余省、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将士们在此洒泪欢庆的情景,感慨不已。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会宁会师的历史功勋,一直是鼓舞会宁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更加滋养、激励着会宁人民加快发展步伐,奔向富裕安宁。
革命圣地 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
会宁历史文化悠久,素有“秦陇锁钥”之称。选择会宁作为三军会师之地,不仅仅在于会宁地名好,更重要的因素是会宁作为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利于红军掌握战略主动权。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好,三军会师,就放在会宁。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得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而起的呐。”1936年9月下旬的一晚,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将甘肃会宁定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时,毛泽东风趣地说。
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80年过去,置身会师旧址纪念园中,畅想纵横十余省、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将士们在此洒泪欢庆的情景,感慨不已。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会宁会师的历史功勋,一直是鼓舞会宁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更加滋养、激励着会宁人民加快发展步伐,奔向富裕安宁。
革命圣地 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
会宁历史文化悠久,素有“秦陇锁钥”之称。选择会宁作为三军会师之地,不仅仅在于会宁地名好,更重要的因素是会宁作为陇中重镇和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利于红军掌握战略主动权。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次年8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南部地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全部集中和部署就绪之际,迅速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在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同时,红一方面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向南推进,进行接应。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打响了三军大会师的第一枪。同年10月9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历时两年的长征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开始从挫折走向光明。
9月上旬,初秋微凉,重走长征之路,记者来到会宁这片红色热土,时值全县上下紧锣密鼓地筹备实施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步入位于县城中心的会师旧址,眼前出现一座古朴典雅的明代飞檐建筑,即是曾经的“西津门”,建国后为纪念会宁会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而更名为“会师门”。会师旧址中另一座宏大庄重的明代古建筑“文庙大成殿”,是会师次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隆重举行联欢会的地方。据记载,当时的会宁古城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城楼上红旗招展,庆祝标语贴满四城,欢呼红军胜利会师的口号响彻云霄,将士们嘹亮的歌声在会场上空久久回荡。以拥有500年历史的大供桌为讲台,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中革军委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并发表讲话。近200位将士代表在殿内席地而坐,殿外有数千名战士和群众参加了大会。由开国上将肖华作词的《长征组歌》中,艺术地再现了大会师的热烈场面——“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魄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红军从这里走过,三军在这里会师,为会宁人民留下了“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长征精神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也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时,会宁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会宁始建将帅碑林,展陈赞颂红军长征精神的将帅题词;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会宁投资2320万元建成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全面反映各路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扩建修缮后的会宁会师旧址革命纪念意义愈加丰厚,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选择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十二五”期间,会宁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重点从旅游定位、景区建设、产品定制、产业配套等方面详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力度空前,累计投资4亿多元,先后启动实施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扩建、会师旧址文物拓展保护、状元历史文化园建设、钟鼓楼恢复及钟鼓楼广场建设、汉唐24节气文化商业街建设、红堡子村多元文化产业发展等6个重点项目。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休闲体验项目,先后创建旅游示范村6个,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18户,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大型农家休闲山庄21家;启动实施郭城驿蒙古风情生态恢复保护区项目,投资1060万元的侯川齐靳田园风光暨农家乐示范基地项目落地生根。成功举办了三届甘肃红色旅游文化节、第一届民俗文化旅游节、“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全国红色旅游万里行、“薪火相传·再创辉煌”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等活动,不断提升“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整体形象。
随着会宁红色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会师旧址免费开放以来,游客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约9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红色旅游已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力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金色希望 打造西北教育名县
“状元故里,博士之乡”“西北教育名县”——会宁因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成功实践受到社会强烈关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从古至今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取得的教育成就令人赞叹,从设有专门的教育展馆可见一斑。
“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学有所成,因材施教;学有所用,人人成才”,会宁的“教育梦”醒目呈现在展馆入口处。这份梦想不是几句凭空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会宁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0万多人,其中博士1100多人、硕士5500多人。状元村、状元户持续涌现,一个农民家庭走出“双博士”“三博士”已不足为奇。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展馆中这幅楹联道出了会宁人植根心底的信念。老百姓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这样的社会、家庭氛围中,会宁学子是“吃着小杂粮,敬奉孔夫子,唱着会师歌,走进大学门”的,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就是会宁教育的真实写照。
“十二五”时期,会宁教育发展进入新纪元。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即“事关教育的事情优先安排、事关教育的投资优先考虑、事关教育的问题优先解决”,颁布实施《会宁县西北教育名县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县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配套出台40多项办法和意见,全面谋划、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两个比例”落实到位。从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10条改革举措,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全县财政支出近32亿元,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60%以上,其中教育支出约为8亿元,在民生支出中占比最高。2016年1—8月,全县教育、卫生、文化等
社会事业累计投入11亿元,占总支出的47.4%,其中教育支出约为6.7亿元,重点落实了学前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助学金等项目。
“十二五”以来,会宁“教育梦”日渐照进现实。学前教育后发赶超:新增幼儿园62所、学前教师461人,在读幼儿8012人,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多。2015年,全县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为92%、75%、70%,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30、29、47.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再谱新曲:按照“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的原则,“全面改薄”工作从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保障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高效课堂建设“双向三步三查”模式,为新课改理念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成功实践。普高教育成绩赫赫: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先后研究、开发和整理《数学史话》《跟我学素描》等校本教材300多部。各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创立品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本科以上院校的录取率达到35%。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结合“四大产业体系”和城镇化建设,加快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就业率达到97%。
精准扶贫 培育特色富民产业
翟家所镇焦家河村位于会宁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一个偏僻小村,驱车在深山沟壑间蜿蜒穿行很久之后才终于达到。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杰说:“村子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过去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村子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农村留守的安于现状,没有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村里搞养殖、光阴过得好点的,也是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缺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能力。”
2012年初甘肃省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2015年年中开始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这些年,村民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摘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发展增强了致富的能力,防止返贫。我们村的目标是建成会宁南部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大户带动、农户参与,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拓宽富民增收渠道。”话音未落,记者跟随王支书走进了村民焦钙家的小院,他正在自家的养牛棚里忙碌着。一年前他还是贫困户,受益于省里的精准扶贫政策,获得政府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万元,开始养殖肉牛,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政府帮着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一头牛的纯利润能达到3000—5000元,一年的收入好着嘞!”焦钙一边给10多头牛喂食饲料,一边高兴地介绍。王支书接话:“像他家这样十几二十头牛的养殖规模,现在村里有20多户。他们通过养殖实现了脱贫,新建了房子,生活舒心多了!”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焦家河村在抓好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76.5万元,发展养牛145户、养羊54户,现有养殖合作社26家,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通过积极培育富民产业,农民实现了脱贫增收,生产生活结构得以改善。在甘肃省委办公厅、中铁二十一局等“双联”单位的资金、物力帮扶下,一个个帮助村民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发展动力的项目在焦家河村相继落实。镇到村的砂路变成了沥青路,村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自来水引进了厨房,太阳能路灯装上了,电子商务在村里落户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村卫生室建成了,还新建两所村幼儿园,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园。2016年春节,村民在崭新宽敞的文化广场用一台自办“春晚”展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恩精准扶贫与社会帮扶。
焦家河村的发展变迁可谓会宁县近年来脱贫攻坚实践的一个典型和缩影。作为甘肃省贫困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会宁以当年国家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收入等因素,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进出程序,遵循准入和禁止条件,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近11万人,全部录入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2015年8月以来,省财政厅先后下达会宁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3.51亿元,已发放贷款占总额度的96%,贫困户贷款覆盖率达到93%。为确保专项贷款精准投放,会宁县创新担保机制,采用“三户联保”和“信用担保”方式发放,坚持优先贷给脱贫次序靠前的贫困户、优先贷给有强烈发展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优先贷给信用较好的贫困户。专项贷款所涉及的26998户贫困户均为自用发展型贷款,主要用于培育以林果、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会宁县还出台了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基本形成了“有产业就有补助”的良好局面,调动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使用效益。
“种植业打基础,养殖业鼓腰包”——本着这样的脱贫致富新思路,会宁县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安排扶贫专项资金着力培育草畜、马铃薯、小杂粮、林果、瓜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种养殖效益。实施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持续壮大以国道247线为主的高效草畜产业带、以中北部为主的肉羊产业区、以东南部为主的肉牛产业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增加贫困群众致富门路。除了产业培育促增收之外,还通过光伏扶贫探新路。积极探索实施光伏扶贫项目,选择有条件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场院、荒地、屋顶等资源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通过把政府和社会的投入转化成贫困户的资源,推动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增加收入。电商扶贫促就业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新趋势,会宁县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强贫困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引进文齐、申通等15家物流快递企业,西北磨坊、长征药业等企业落户淘宝、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在全县建成28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7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个电子商务扶贫示范村,使“网货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渠道更加畅通便捷。
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一大难题在于资金短缺,甘肃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资金共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机制,转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进程。2016年,会宁县开展了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在翟家所镇焦家河村、中川镇中川村、太平镇大山川村新建融资平台,每个村100万元,鼓励农户贷款,扶持富民产业发展。同时,创新金融扶贫方式,紧紧围绕富民产业落实“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涉农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有效破解农村融资难题。会宁县坚持财政扶贫与金融助贫相结合,推动整合各类财政奖补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创新村级扶贫互助协会管理模式,完善金融扶贫配套措施,以互助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增强扶贫投入力度,形成扶贫合力。
会宁在变,变化最大的是乡村;会宁在赶,赶超最明显的是农民收入。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94元,同比增长17%;“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2%。昔日会师之地,处处充满生机,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正大步奔向小康,奔向安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