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库款既是财政运行的资金基础,也是财政状况和财政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加强库款管理,保持合理规模,对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财政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库款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1—8月库款平均余额为1350亿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平均下降约8%,库款保障水平维持在0.6倍左右,全省库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高度重视 统筹协调
江苏省财政厅高度重视库款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加强厅内以及横向、纵向的联系合作。一是成立了以厅长负责,分管厅长具体牵头,国库、预算、债务等内部机构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逐项抓好落实。预算处负责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加快预算下达进度;国库处负责及时办理用款计划批复、资金支付清算,以及预算执行进度考核通报;债务处负责加快拨付政府债券资金,并督促市县财政及时支拨债券资金;各支出业务处室负责具体落实对口联系部门的预算编制及执行进度管理。二是积极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协商,通过其国库统计分析系统建立了全省库款余额信息共享机制,人行南京分行按日将全省库款余额情况发送财政。三是适时跟踪分析市县库款余额,建立往来款调度与市县库款余额挂钩机制。重点关注库款偏多、偏少及同比变动较大的地区,及时了解情况,指导督促其加强管理。
落实措施 真抓实干
为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省财政厅积极落实库款管理各项工作。一是不断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将上级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足额编入预算,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减少追加,强化结余结转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加快分解落实年度执行中收到的转移支付资金,继续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二是严格执行用款计划考核和预算执行进度考核通报制度。除按市县和厅业务处室分别考核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外,还对用款计划结存超过1000万元的省级部门按厅业务处室进行统计通报,督促市县财政、省级预算单位及厅内预算管理处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三是继续加强结余结转资金和往来款项分类清理。在前期清理基础上,重点加强预算单位集中支付结余资金、基本账户零余额化管理和财政清理收回存量资金的安排使用,避免形成“二次沉淀”,确保落实结余资金两年内消化完毕的要求。四是加快拨付政府置换债券资金。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置换债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完善2016年置换债券分开发行前期工作的通知》,提前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已入库的公开发行置换债券资金,明确规定转贷下级部分应在7天内拨付完毕,本级支出部分应在20天内拨付完毕,并督促下级财政部门加快置换债券资金的支拨,防止资金滞留国库。对置换债券结存较多的市县,相应扣减其下期额度。五是建立全省库款考核通报制度。贯彻落实财政部要求,对各市县按月进行考核计分并排名,通过考核通报制、约谈制、往来资金调度与库款考核结果挂钩制等工作措施加强全省库款管理。

积极稳妥 探索创新
为盘活历年库款沉淀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省财政厅制定了《省本级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稳妥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试点。2015年下半年以来,经省政府同意,财政厅联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举行了3期省本级国库现金管理公开招标,将银行承销江苏省政府债券、投标利率、服务水平等因素作为招标条件,实现公开公平竞争,达到了库款保值增值和调动银行支持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的双重效果。下一步,将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复试点要求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确保国库现金管理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因地施策 上下联动
针对地区间库款分布不均的特点,省财政厅因地施策,分类管理。对库款保障水平大于1.5倍的市县,或月末库款余额同比增加20亿元以上的省辖市、同比增加10亿元以上的县(市),要求随当月库款月报报送库款增加的原因说明。对库款保障水平低的市县,特别是库款保障水平连续3个月低于0.3倍的市县,要求其制定风险预案。同时,实行预警按日监测,并合理地调度库款,帮助部分地区缓解财政资金暂时不足的问题,防止出现支付风险。同时,强化库款考核通报,对连续3个月库款考核排名靠后的市县,除系统通报外,督促其说明情况、原因,逐项研究采取整改措施。通过上下联动,共同努力,在全省库款总规模下降的同时,市县库款余额的均衡度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善,地区结构更趋合理。
统计分析 及时监测
库款月报作为库款管理的基础性报表,对于加强库款管理分析具有重要作用。省财政厅加强对市县库款月报编制工作的指导,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明确填报口径,告知存在问题,同时要求加强同国库其他报表间的审核校验,确保数据的信息质量。在财政库款月报基础上,加强对全省库款运行的监测和分析,按月汇总分析全省库款情况,及时发现库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项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此外,还自行建立了库款余额日报机制,编制库款日报,按日对全省库款余额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各地库款变动情况,供领导决策参考。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