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海南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海南省在一体化应用平台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建成了新的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起基于部门职能职责的稳定的项目预算编报体系和管理模式,全面支撑了全省项目申报、审核、预算安排、预算执行到绩效评价的完整预算管理流程,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
(一)建立基于部门职能职责的稳定的项目支出规范体系,防止预算单位“乱编故事”。以部门职责为导向,把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结构规范为“职责——活动——项目——任务”四级,预算部门的职能职责框架依据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由部门职能职责和履行职能职责的活动事项组成,除部门“三定”方案调整外,一般不得随意变动;部门预算项目申报须在其职能职责框架进行,所有预算项目都要与部门职能职责及其活动相匹配,将长期以来无“明确约束”和无“序”的预算编报模式转变为面向稳定的部门职能职责和活动。由于部门的职能职责和活动是相对稳定的,这一基于部门职能职责的预算编报管理模式使预算项目也保持了稳定,能清晰地反映各部门每项职能职责所做的事情和使用的预算资金,使部门预算更容易看懂、更加科学规范。
(二)建立全程开放、跨年度的项目预算编报体系,实现三年财...
近年来,海南省在一体化应用平台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建成了新的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起基于部门职能职责的稳定的项目预算编报体系和管理模式,全面支撑了全省项目申报、审核、预算安排、预算执行到绩效评价的完整预算管理流程,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
(一)建立基于部门职能职责的稳定的项目支出规范体系,防止预算单位“乱编故事”。以部门职责为导向,把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结构规范为“职责——活动——项目——任务”四级,预算部门的职能职责框架依据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由部门职能职责和履行职能职责的活动事项组成,除部门“三定”方案调整外,一般不得随意变动;部门预算项目申报须在其职能职责框架进行,所有预算项目都要与部门职能职责及其活动相匹配,将长期以来无“明确约束”和无“序”的预算编报模式转变为面向稳定的部门职能职责和活动。由于部门的职能职责和活动是相对稳定的,这一基于部门职能职责的预算编报管理模式使预算项目也保持了稳定,能清晰地反映各部门每项职能职责所做的事情和使用的预算资金,使部门预算更容易看懂、更加科学规范。
(二)建立全程开放、跨年度的项目预算编报体系,实现三年财政规划、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和全流程动态监控。一是改变以往仅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开放项目库的做法,支持项目全年在线实时申报和审核。部门可及早谋划并筛选论证合适的项目,提出项目建议计划,避免在编制年度预算时集中申报项目。同时,年中项目追加或调整,对市县的专项补助项目分解也可随时通过项目库来完成,打造财政与部门、预算单位之间实时申报、审核项目的在线生产工作平台。二是对于需在下年度预算继续安排的项目,可直接在项目库中进行跨年度预算编报,并自动滚动到下一年度财政项目库,不需要重复填报,大大减轻了以往项目信息录用的工作量,提高了预算部门编报效率。三是支撑三年财政规划编报,从2016年起实现了三年的财政规划与年度部门预算同步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程序,并在实施年度执行过程中滚动调整规划,增强了财政资金安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四是支持项目跨年度、跨级次跟踪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动态监控,系统为每个预算项目建立固定的唯一编码和属性,改变了以往以指标为主线的管理模式,以不可更改的“标签”形式自动带入资金分配和支付流程,实现对项目跨年度、跨财政级次、多种资金来源拼盘的项目全貌及完整生命周期管理和动态监控,对加强转移支付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基于部门职能职责、项目等多层面的绩效评价机制,实现预算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评价。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项目支出规范体系以部门职责为导向,更突出强调项目、资金与部门职能职责的相匹配性,有利于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及绩效考核的实施,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跟踪评价。一是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层面,项目入库须按要求进行绩效目标申报和立项评审。系统设计了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预算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要求所有的项目都必须与实施该项目所履行的部门职责相对应,增强了项目的目标导向性,从源头上限制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增强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项目绩效目标入库随行也为项目执行过程中绩效的跟踪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在部门绩效评价层面,系统对于部门职能职责下履行各项活动事项设定了关键指标,强化部门履行职责的绩效目标管理,明确关键指标下的绩效标准和绩效目标,从而将部门职责具体量化,全面反映部门在年度工作中计划达到的绩效水平。三是支持全过程开展绩效评价。对纳入绩效考核的预算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按季度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反馈绩效目标落实情况,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随时掌握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踪督促项目开展,加快项目执行进度,提高项目完成质量;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通过系统进行自我评价并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可跟踪评价项目开展的整体绩效情况,财政部门将抽取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评价。系统通过对项目绩效评价的动态管理,构建起“事前目标申报审核和立项评审机制、事中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及事后评价工作机制”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四)建立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预算管理从“以预算指标管理为主线”向“以预算项目管理为主线”转变。预算管理系统能全面反映部门所有项目状态,包括将中央专款、新增财力、预备费、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追加预算项目纳入系统,实现项目涉及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以项目为主线,在预算编制、指标分配、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中完整展现项目从申报管理、预算安排到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决算报告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并以此为支撑,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各阶段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效改变以往因财政内部分工而把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这些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弊端,达到核心系统一体化的目标。
(五)建立起灵活的细化预算机制,支撑将项目支出预算细化到经济分类。系统灵活支撑业务扩展应用,根据新预算法“各级预算支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按其功能分类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的细化预算要求,系统支撑项目按经济分类进行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申报环节项目测算依据与经济分类紧密结合,支持按任务、按经济分类多维度的测算方式和展现模式,并自动形成预算申请纳入预算编制环节,有效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同时,灵活支持预算批复后按功能科目或按经济分类形成预算指标的机制,满足财政管理需求。
(六)建立起预算管理动态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管理规范性防范财政风险。一是系统全流程管理过程留痕、预算管理各项信息对于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均公开透明,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可实时查看本单位所有项目及相关指标的完整信息,掌握各资金分配额度,支持单位在线提起资金分配申请,经财政审核确定后既可以形成可执行指标,提高从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到财政相关预算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分配进度,又可以做到预算管理全过程控制、痕迹追溯,促进财政资金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二是系统设置专门的预算公开功能和报表,如“三公”经费功能等,利于预算单位根据要求进行预算信息公开发布。三是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的财政监督,通过在预算管理嵌入财政动态监控预警规则,实现资金分配源头对财政性资金分配管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并执行财政三级监督处理,对于业务产生的预警,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均需申辩解释和审核确认,加强财政监督,增强了依法理财理念,有效压缩专项资金分配的自由裁量权,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进一步防范财政风险。
海南省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大集中模式在全省推广实施应用,几年的实践应用证明,预算管理改革和系统建设的基本理念、改革的方向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符合加强财政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新要求,促进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统一规范了全省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全省按统一预算管理模式,各级财政使用同一套系统,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基本一致,保证了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业务的一致,上下级财政业务贯通和数据衔接。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系统支撑了一般公共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年度预算编报,并支持转移支付提前下达、补充项目预算同步编制、预算项目滚动编报、结余结转存量资金清理、编制细化至经济分类、三年财政规划等新的预算管理业务。从操作层面看,系统不仅满足业务日常管理需求,而且支撑各项新业务改革的扩展应用,有效提高了预算管理效率。
(二)部门预算项目趋于规范和稳定,有效避免预算单位“乱编故事”的情况。2012年启用系统编制省本级部门预算时,对各部门职能职责进行了梳理,省本级共109个部门,梳理形成571个职能职责。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对每个部门的项目进行了规划合并,项目总数从原来4000多个减少为1500多个,后续年度中,项目基本稳定在2000个左右。部门项目安排有理有据,避免了乱编“故事”、乱定项目的情况,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同一部门项目不同年度间、不同部门的同一类型项目间的可比性显著增强,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
(三)强化了预算部门对项目的管理职能。原“预算单位直接申报、部门审核后送审到财政部门”的预算申报模式调整为“财政或部门先维护部门的职能职责及项目后,下属单位才能进行项目编报,下属预算单位的项目设立和调整统一由部门管理”,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能得以加强,也有利于部门加强指导、约束下属预算单位的预算申报行为,避免下属单位无序编报项目。
(四)强化预算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绩效管理。预算部门的项目安排以部门职能职责为基础,预算部门有多少项职能职责、每项职能职责需要做什么事情(即部门的使命是什么)、花了多少预算资金、绩效情况怎样都清清楚楚地列示出来,实现预算部门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在绩效管理方面,项目入库绩效随行,在预算管理中融入绩效目标管理相关内容,构建从预算编制到绩效考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2014、2015年,省本级的110多个部门按要求编制了部门绩效目标。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积极配合,既确保了绩效目标管理工作按照财政部门确定的目标和原则稳步推进,确保了部门编制的绩效目标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又促进了部门对绩效目标的细化分解和层层落实,部门作为绩效责任的主体地位日益清晰,为全面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五)强化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动态财政监督。系统加强了财政与预算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实时互联互通,增强了财政管理信息透明度,并通过实时预警规则设置进一步强化动态监控功能,使财政资金安排、分配更加公开透明,极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对权力运行的干扰,促进资金分配部门的权力规范运行,提高了预算控制管理水平,也提升了财政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