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伙计”这句俚语,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当地群众对好朋友的爱称。罗遵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布依族财政干部,在下乡从事帮困扶贫工作的7年间,为赢得这样一句称谓, 真正成为乡亲们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伙计”,不惜吃大苦、流大汗,着实下了一番真功夫。
2008年夏天,当罗遵宁背着铺盖卷住进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洞流村时, 他连续几天睡不好觉, 因为村里的老百姓没有人叫他“伙计”, 更没人支持他发展甘蔗种植产业的脱贫规划。于是,罗遵宁横下一条心,决定自己掏钱租下100亩山地种甘蔗,用丰产丰收的成功事例说服引导群众。随后的3年间,洞流村95%的农户变身成为种蔗专业户,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人均收入突破了6000元。
板麦村位于著名的大小七孔旅游景区旁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然优势。罗遵宁经过多次调研,和村委会一起研究制定了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计划,并抓住实施“一事一议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契机,争取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用村民入股合作社的300亩土地,依山沿河种花卉,建起了度假酒店与多种休闲娱乐项目...

“伙计”这句俚语,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当地群众对好朋友的爱称。罗遵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布依族财政干部,在下乡从事帮困扶贫工作的7年间,为赢得这样一句称谓, 真正成为乡亲们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伙计”,不惜吃大苦、流大汗,着实下了一番真功夫。
2008年夏天,当罗遵宁背着铺盖卷住进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洞流村时, 他连续几天睡不好觉, 因为村里的老百姓没有人叫他“伙计”, 更没人支持他发展甘蔗种植产业的脱贫规划。于是,罗遵宁横下一条心,决定自己掏钱租下100亩山地种甘蔗,用丰产丰收的成功事例说服引导群众。随后的3年间,洞流村95%的农户变身成为种蔗专业户,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人均收入突破了6000元。
板麦村位于著名的大小七孔旅游景区旁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然优势。罗遵宁经过多次调研,和村委会一起研究制定了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计划,并抓住实施“一事一议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契机,争取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用村民入股合作社的300亩土地,依山沿河种花卉,建起了度假酒店与多种休闲娱乐项目综合配套的“赛娥布依风情湾”旅游点,成为全县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成功典范。如今,在罗遵宁帮扶过的村子里,人人都认识这位皮肤黝黑的财政干部,大家见到他时,都会笑呵呵地叫他一声,“嗨,伙计!”。
2013年,荔波县委县政府总结推广罗遵宁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与村民“搭伙计”、交朋友,为百姓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实践经验,并为乡镇基层干部每人配发了一个印有“伙计干部”字样的帆布包。
2015年,荔波县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罗遵宁勇担重任,又进驻到最偏远的瑶山瑶族乡,担负起群力和平岩两个贫困村的帮扶工作。挎着“伙计干部”帆布包,罗遵宁走遍了25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思想发动工作。他主动上门为生活困难的残疾村民配备了方便出行的轮椅;及时给家境贫寒的留守儿童送去过冬的衣被;帮助农户克服困难扩大火龙果种植规模;为“小康寨” 建设项目争取到第一笔启动资金……
如今,罗遵宁已不折不扣地成为村民们的贴心“伙计”。
责任编辑 刘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