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北京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积极扶持引导 推动首都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促进全市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普惠民生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小企业42.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7.3%,承担了全市60%的就业,创造了40%的收入,贡献了30%的税收和20%的利润。
针对首都发展的工作实际,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疏解的重要工作。“十二五”以来,一方面,服务业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支撑了北京市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增速均在100%以上;制造业中小企业表现出“减员增效”的特征,在企业数和从业人员下降的同时,收入、利润等指标稳步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饱和,中小企业加速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特别是城市发展新区的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增速均处于全市首位。
创新扶持方式 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扶持效果
近年来,北京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增长日益健康、结构日益优化、创新日益活跃的发展态势,但在融资、管理、人才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融资难”一直以来成为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体量小、轻资产、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难度较大。为此,北京市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以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缓解创业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在财政部和工信部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传统补助和贴息方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公共财政已出资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规模超过75亿元,吸引社会投资330亿元,涵盖了科技、文化、农业、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此外,全市已有多个区县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初步形成了市区两级与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中小企业的网格架构。
早在2008年,北京市探索建立了国内首支省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规模已达13.2亿元。在管理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公开征集、专家评审、设立基金、投后管理、基金循环”的完整工作流程,制定了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日常管理机构、参股创投企业的工作规范。同时,建立全流程的监管机制。引导基金由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出资代表负责管理运作,形成了一套涵盖运作监管、信息披露、考核评价、退出清算等方面的管理机制。通过派出董监事对合作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事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加强风险防范,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引导基金成立以来,先后8批次与国内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共同出资成立34家参股创投企业,参股创投企业总规模(协议出资总额)达61.27亿元,其中:引导基金协议出资额约15.50亿元,合作创业投资机构协议出资额约45.77亿元,已对22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股权投资,实现财政资金4倍放大。真正实现了政府资金的循环使用,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提高了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扶持效果。
一是基金杠杆效应显著。相对于传统财政资金补贴、优惠、奖励等直接介入的支持方式和干预手段,引导基金以参股合作的形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助力小微企业成长。通过准确把握政府、市场、企业三方面关系,将财政出资规模一直控制在20%—30%之间,坚持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跟进投入,得到国内创投行业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
二是基金引导作用突出。引导基金在设立伊始就明确要重点支持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创业期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投资风险较大、市场容易失灵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近年来,密切联系首都城市定位、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通过提供让利政策和创新政府服务等引导创投资金投向,使中小微企业成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助推力。目前,已投资项目中,电子信息、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占到项目总数的98%。
三是基金带动效果初显。作为国内首创的省市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专业的创投机构、创业投资人、天使投资人,进一步拓展了首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规模,也带动了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创业投资发展,各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不断涌现。2014年全市发生创投案例639例,居全国首位。截至目前,全市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关村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等各类创投基金总规模超过400亿元。
持续创新管理 构建全面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未来,北京市将在密切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两大核心,着力构建全面高效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基金+产业政策+平台服务体系+创业基地”的生态圈,实现“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效应。在扩大基金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基金的使用方式、积极推进中小发展基金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加强政府间基金的联系,推动基金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一是搭建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平台,逐步将分散在各领域的基金纳入平台统一管理。
二是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扩大基金规模。在现有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类中小企业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约30亿元,预计带动社会资金150亿元,通过股权、债权、风险补偿等子基金参股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三是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传统信贷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债权子基金,由合作银行按债权子基金3:1比例进行配资,每支债权子基金每年可完成债权融资10亿元。债权子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预计子基金总规模30亿元,财政资金效应可放大到10倍。为了解决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抵押担保不足、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问题,拟安排2亿元风险补偿基金,北京银行将新增小微企业信贷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达到30亿元。此外,优化引导基金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资比例,优化退出机制,采用同股同权,使基金运作更加市场化,引导社会资本向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聚集。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