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牛犁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大]
[中]
[小]
摘要:
2015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防风险的调控政策,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缓中有进的态势,经济增长基本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展望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宏观调控政策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双创、互联网+以及制造业2025等战略举措将推动新兴业态以及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支撑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小幅缓降的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五大“歼灭战”。
“十二五”超额完成预期增长目标
2015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我国宏观经济缓中趋稳,全年GDP增长6.9%。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减速不失速,年均增长7.8%,超预期目标约0.8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任务,为“十三五”决胜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一)传统制造业大幅萎缩,新兴业态快速成长。2015年以来,工业生产...
2015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防风险的调控政策,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缓中有进的态势,经济增长基本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展望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下降、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宏观调控政策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双创、互联网+以及制造业2025等战略举措将推动新兴业态以及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支撑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小幅缓降的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五大“歼灭战”。
“十二五”超额完成预期增长目标
2015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我国宏观经济缓中趋稳,全年GDP增长6.9%。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减速不失速,年均增长7.8%,超预期目标约0.8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任务,为“十三五”决胜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一)传统制造业大幅萎缩,新兴业态快速成长。2015年以来,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较大。全年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1%,增幅同比放缓2.2个百分点。但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服务器、智能终端、无人机、高铁机车等新兴行业增速大多在40%以上。全年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增长10.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3倍,工业机器人增长4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此外,现代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金融业增长15.9%。2015年服务业税收已经占到整个国家税收的54.8%,服务业税收的增量占整个税收的增量达80%。
(二)消费增速平稳,投资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基本平稳。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0.7%,增幅同比放缓1.3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逐月回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投资分别增长17%、8.1%和1%,增幅分别同比放缓2.9、5.4和9.5个百分点。出口明显弱于预期。全年进口、出口分别下降14.1%和2.8%,同比分别回落14.5和8.9个百分点。全年外贸顺差高达5945亿美元,同比增长55%。
(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深度下跌。经济下行、初级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导致我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但是肉禽、蔬菜等食品以及服务价格支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15年CPI上涨1.4%,涨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国内外工业品需求严重不足,以及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工业品价格深度下跌。2015年PPI下跌5.2%,跌幅同比加深了3.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6个月下跌。
(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增长动力有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服务业主导趋势进一步显现。2015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4%,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非公企业增长较快,非公工业增加值增长7.9%,比工业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利润比平均增速高了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9%,高于公共财政收入(5.7%)和工业企业利润(-1.9%)。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15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经济增长效率有所提升,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加了4733元/人。
国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国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发达国家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仍存下行压力;全球贸易略有改观,但增速仍然较低;美联储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正常化,但欧元区和日本仍将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动荡风险加大;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在中低位徘徊,地缘政治及突发事件将会推动价格剧烈震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各国政策博弈加剧。
(一)全球GDP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尽管IMF秋季报告预计2016年全球GDP将增长3.6%。但是,这显然是比较乐观的判断。目前,全球投资持续低迷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缓慢;全球重大技术进步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能力,世界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部分地区政局动荡不仅直接影响相关国家经济增长,而且难民潮对欧洲的冲击比较突出,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弱复苏态势,增长水平与2015年基本持平。
(二)主要国家经济延续分化态势。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制造业扩张、就业指标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预计2016年GDP增速有望保持在2.5%左右。欧元区受原油价格低迷、欧元走弱以及量化宽松政策影响,GDP保持1.5%的温和低速增长势头。日本经济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仅能保持1%以内的微弱增长。新兴国家普遍面临结构调整压力,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导致新兴国家资本外流、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新兴经济体减速趋势难以逆转,巴西、俄罗斯经济衰退程度将会减轻,但难改负增长局面。
(三)国际商品价格低位波动。2016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供需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出现明显反弹,但是由于油价、铁矿石价格等已经基本处在底部,继续快速下跌的可能较小,预计全年走势基本表现为低位震荡徘徊。
(四)贸易与投资规则改变。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采取重构国际贸易秩序战略,启动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其中,历史上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TPP已达成,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以及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劳工、环境标准、生物多样性、反腐等领域。这一协定将我国排除在外,TPP将会导致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仍非常严重,缓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房地产库存压力较大,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全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不断积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
(一)严重产能过剩与部分领域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受前期产能扩张过快、外需持续低迷以及国内需求结构从以住、行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传统商品需求萎缩,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主要反映在工业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上,表明产能过剩主要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而是结构调整缓慢和改革滞后的结果。与此同时,电信、金融、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被严重垄断或管制,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导致这些领域供给严重不足,价格过高。
(二)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较大。经过十余年井喷式增长后,我国商品房存量已大幅度增加,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趋势性下跌和周期性减速的双重调整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3—5年,考虑到2014年已经开始调整,房地产库存调整至少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一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总体偏紧”的状态转向“供过于求、总体偏松”的状态。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住宅已经超过1.05套,基本达到住房需求的峰值,住房需求动力大为减弱。二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形势变化,居民的资产配置也发生改变。由于投资房地产的预期收益下降,居民的资产配置开始更多地转向股权、期权投资等领域。三是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城市间的分化更加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不断有新增外来人口流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去库存”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其余城市房地产市场则陷入停滞状态。四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偏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未来我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将减少,近期出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无法改变这一长期趋势,而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更加抑制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刚性需求的释放。
(三)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虽然今年以来政府数次降息降准、连续减税降费,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而言融资成本并未降低,银行惜贷、慎贷,甚至出现抽贷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2008—2014年,我国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13.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左右。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商品房市场井喷式上涨,房价与地价相互拉抬,企业用地成本明显提高。此外,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进一步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四)金融风险逐步上升并显性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本收益减慢,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暴露出来。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资回报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由此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诱发财务风险并传导至金融市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缩减,然而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高达24万亿元,并陆续进入偿还期,地方性债务偿还问题危及银行等金融系统稳定;企业经营困难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银行贷款坏账率上升和影子银行风险增加,使得宏观经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加大。
(五)需求管理政策效果逐步减弱。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预算软约束部门的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违约风险上升导致金融机构对外借贷趋于谨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波动不能有效传导到资本市场,货币政策效应较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产能过剩使投资乘数减小,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效果减弱。
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判断
综合上述分析,2016年我国经济将呈现出小幅缓降态势,初步预计, GDP将增长6.5%以上。
(一)固定资产投资将稳中略降。“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将陆续启动,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等因素推动投资稳定增长。但是,企业投资意愿仍然不足,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比较低迷,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会抑制基建项目建设。总体来看,我国投资增速将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9%左右。
(二)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增加,新型城镇化带动约1300万人新进城市工作和生活,电商网购等新型消费模式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但是,经济降温消费者信心减弱,诚信体系不健全、假冒伪劣等问题将抑制消费增长。总体来看,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预计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5%左右。
(三)外贸进出口增速小幅反弹。2016年外部需求依然相对疲软,TPP预期效应会带来一定的贸易转移,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存在。但是,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等因素有助于稳定外贸增长。预计2016年我国出口将微增1.5%左右,进口将增长2%。
(四)物价水平继续呈分化态势。从居民消费价格看,货币流动性趋于宽松,劳动力成本呈现刚性上涨态势,服务价格稳中趋升,肉禽和蔬菜等食品价格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社会总供求关系仍然宽松,居民通胀预期有所减弱;国内粮价基本稳定并且高于国际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我国工业供给能力充足,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工业品价格仍难以明显回升。预计2016年CPI将上涨1.5%左右,PPI将下跌4.5%左右。
坚决打好五大“歼灭战”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连续第五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国企、财税、金融和社保等四大改革举措将会全面落地实施。将全面系统地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问题导向确定打好五大“歼灭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
(一)打好“去产能”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去掉无效供给。一是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清除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而阻挠企业破产重组等行为。二是要加大财税政策对去产能的支持力度,出台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三是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将去产能所付出的社会成本降至可承受的范围。四是要严格控制增量,特别是要控制低端产能盲目重复建设,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二)打好“降成本”歼灭战,在于推进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是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改善整体营商环境和政府廉洁程度等。二是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除了进一步正税清费、减免小微企业税费、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等政策外,明确提出了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措施,由局部降税扩大到普惠性降税。三是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四是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金融部门为实体经济让利。五是要降低电力价格,进一步落实电力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并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六是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建设。
(三)打好“去库存”歼灭战,重点是推进户籍改革,通过新市民消化存量房压力。一是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培育一批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的刚性需求群体。二是要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同时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三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老百姓和机构买商品房用于出租。四是要鼓励和引导开发商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以增加有效购买力人群,并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供商品房有效供给。五是要推动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回归以市场为主导,逐步清理和取消部分特殊时期采取的限贷限购等行政性措施。
(四)打好“补短板”歼灭战,培育新增长点,扩大各领域有效供给。一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脱贫作为补短板的重要一环。二是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升企业有效供给能力。同时,培育发展新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提供有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和服务。三是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不仅包括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也包括大气、水、土壤等治理设施,还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四是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五)打好“去杠杆”歼灭战,降低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负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要依法处置信用违约,投资者要有风险意识,必须打破刚性兑付。二是要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继续通过债务置换等方式,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三是要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