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瞄准最贫困的地区、最迫切的问题、最紧要的事项,在厘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基础条件、抓好服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一定成效。2010—2014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21.61万人减少到63.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85%下降到11.62%。但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市州,达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山区、丘陵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财力薄弱,扶贫开发投入少、对上依存度较高。2015年,达州市财政局继续深化扶贫改革,积极创新资金投入、管理、监督机制,确保精准减贫任务圆满完成。
(一)实施多元投入战略,加大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做大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压力巨大。财政部门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

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瞄准最贫困的地区、最迫切的问题、最紧要的事项,在厘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基础条件、抓好服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一定成效。2010—2014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21.61万人减少到63.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85%下降到11.62%。但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市州,达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山区、丘陵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财力薄弱,扶贫开发投入少、对上依存度较高。2015年,达州市财政局继续深化扶贫改革,积极创新资金投入、管理、监督机制,确保精准减贫任务圆满完成。
(一)实施多元投入战略,加大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做大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压力巨大。财政部门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严格落实县(市、区)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转移支付和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综合扶贫开发。县级财政每年年初要足额预算精准扶贫资金,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专项扶贫支出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同时,盘活精准扶贫的存量资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办法做大精准扶贫的“蛋糕”。
二是强化扶贫资金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扶贫资金预算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从预算环节入手,推进精准化的扶贫预算,带动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市县财政在编制预算时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同时,细化项目内容,将扶贫开发项目具体到每一个贫困县区、贫困乡镇、贫困户。
三是建立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扶贫开发是弥补财政专项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根据上年度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将用途相近、范围相似的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集中力量用于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增收致富。
(二)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全力攻坚精准扶贫
一是积极开展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资产股权为纽带,通过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的方式,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以优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并确保贫困户分红底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资产可先设立贫困户股份,仅贫困户享受,剩余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为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
二是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促进其发展增收项目。由市县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的损失予以补偿,并建立风险补偿长效补充机制。具体实践中,各县市区可按不低于贷款余额的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后年度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贷款的5%追加。落实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县级财政可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安排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贴息。同时,探索发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壮大村级优势产业。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制定完善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对各县(市、区)年度扶贫开发计划、项目批复与执行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项目实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切实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财政部门要定期将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项目安排以及项目到村情况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告。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另外,扶贫项目实施中所需大宗物资、材料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采购物资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办法。建立严格的物资领用和保管制度。
(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在获得充裕资金支持的同时,更离不开项目支撑。精准扶贫项目是改“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在精准扶贫项目上要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会同农业、交通、水利、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通过积极培育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通过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服务水平;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打牢脱贫致富的根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