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历经800多天的筹备,由中国倡导、57个国家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亚投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对此,境外媒体和智库争相报道,给予高度关注。诸多外媒和智库认为,亚投行成立是中国外交一大亮点,对于推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亚投行是中国外交一大亮点
美国《纽约时报》称,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筹建亚投行到其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亚投行已经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外交政策之一。尽管美国反对其盟友加入亚投行,但最终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都加入了亚投行。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亚投行的创建是中国标志性外交政策成就之一。美国曾反对亚投行,并敦促西方盟国不要加入,但在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加入后,其他国家很快跟随。美国《国际财经时报》表示,亚投行的成立代表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功。2014年10月,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国家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随后欧洲一些国家包括美国的几个重要盟友如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了亚投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认为,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中国外交舞台已从双边进一步延伸到多边更广阔的舞台。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亚投行让中国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吸引了57个创始成员国,数量远超预期,其中包括像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刊文称,亚投行成立是中国经济外交成功的一大体现,中国正深度介入全球治理。
亚投行成立有助于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
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亚投行的成立对于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的亚洲各国来说“恰逢其时”。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未来十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约8万亿美元,但基建领域的私人投资每年仅为130亿美元,这意味着存在7万多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而现存的国际金融机构无法填平这道资金鸿沟。亚投行的成立,将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美国彭博社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投行开业仪式上表示,亚投行将有效增加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并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设想所带来的好处可能足以匹敌2001年中国通过“入世”融入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日本《日本经济新闻》表示,亚投行将对亚洲地区的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援,这将有助于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亚投行有助于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澳大利亚《商业评论》报道称,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弥补当前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高达8万亿美元的投融资缺口。亚投行将撬动私营部门的资金,与现有多边开发机构和私营部门一起对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联合融资。欧洲最大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报道称,亚投行可以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金融和技术帮助,特别是中亚、西亚、北非及东欧地区将受益良多。值得一提的是,亚投行将不仅利好区域经济,也将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给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丰硕红利。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称,亚投行旨在帮助亚洲建造公路、电网和其他现代化基础设施。俄通社报道指出,亚投行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的困难,亚投行将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控股、提供担保和技术援助等。美国广播电台美国之音表示,如果亚投行能够以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将大幅提升。除已认缴的资本外,中国将额外提供5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是中国兑现支持欠发达国家发展承诺的具体行动。
亚投行项目运营引发高度关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亚投行将补充并改进而非颠覆中国身处其中的世界秩序。运营良好的亚投行将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特别是如果它能够实现融资透明、环保和决策高效的目标。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亚投行将对现有多边开发体系形成补充,承诺采用国际借贷标准,将加强中国对全球发展与金融的影响力。美国彭博社和菲律宾《商业镜报》均表示,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中国正在全面扮演全球经济成员的角色,这也是全球再平衡的证明。韩国MBC电视台称,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地壳变动。日本《朝日新闻》称,亚洲基础设施需求旺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日不能完全无视亚投行的存在。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表示,预计亚投行的首批项目中将包括与亚行联合融资的项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则表示将着手与亚投行进行联合融资。香港《大公报》报道称,亚投行从“萌芽”到“开花结果”仅用了两年多时间,这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相比实属“大步流星”。据悉,亚投行将在2016年年中批准首批贷款计划。其招聘员工不设国别限制,没有“铁饭碗”,将对所有岗位实行合同制。英国路透社表示,亚投行将要求项目合法透明、保护社会和环境利益,但不会要求借款方通过私有化或放松管制来换取贷款。
未来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忽视
尽管亚投行发展前景广阔,但境外主流媒体仍高度关注其在项目基本运作环节的制度设计与执行、银行日常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否践行“精干、廉洁、绿色”的理念。外媒普遍认为,未来亚投行依旧面临一定的挑战。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亚投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当其做出贷款决定时,如何平衡数十个成员的观点并迅速决策,同时还要符合金融、社会和环境标准。日本《日本经济新闻》表示,为进一步吸收新成员,亚投行应尽早实施增资;能否获得3A评级,将影响到亚投行筹措资金成本和贷款利率。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称,亚投行较难获得最高信用评级,这可能会增加资金成本。美国彭博社表示,亚投行在运营中能否坚持高标准值得关注。英国《经济学人》刊文指出,亚投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找准定位,开辟出一块介于国际发展银行与私人银行之间的业务空间。亚投行必须证明自己至少有一些不同的项目选择标准和运营实践,将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确保其战略的独特性:一是更多地与私营部门的贷款方合作;二是固守“基础设施”的主旨,而非直接参与减贫和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