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通过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和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力争20年内彻底解决全市深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和脱贫问题。工程涉及赞皇、元氏、灵寿、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的45个乡镇,覆盖人口60万,惠及学生3万人左右。56所学校于2014年全部投入使用。
新学校让深山区的孩子就近体会到舒适的学习环境,整洁的生活设施设备,同时有利于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实现县域教育水平的均衡。但寄宿制管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校一日三餐的开支与在家相比有所增加,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倍感压力。有的孩子一天只吃一两顿饭,甚至出现了有的孩子因为负担过重不得不放弃进入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学校就读。为解决学生困难问题,我们选取赞皇、元氏、灵寿和行唐四县的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底,56所项目学校共转移安置学生23164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一半还多,达到12356人。从几所学校实际饭菜价格了解到,在一日三餐早饭保证牛奶或鸡蛋、中晚餐至少有一份肉菜的前提下,小学生每天伙食费需7—8元,中学生每天伙食费需9—10元。另外,山区学生还要增加交通费开支,路程近的学生往返一次交通费用在10—20元,远的25—35元。交通费负担方面各县执行不一,从调查的4个县来看,元氏、赞皇、行唐三县的初中交通费由县财政负担,灵寿县由学生自己负担。
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政策,资助比例为寄宿生总数的23%,资助标准为小学4元/天,初中5元/天,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小学每生1000元/年,初中每生1250元/年;交通补贴目前国家没有补助政策。为使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减轻转移安置后山区学生的家庭负担,石家庄市决定从2014年起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转移安置项目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伙食费和交通费补助。其中,小学生伙食费8元/天,年在校220天,每年需1760元;初中生10元/天,年在校240天,每年需2400元;初中生回家往返一次25元,一月两次,一年9个月,每年需450元。此项政策较国家政策在伙食费标准上提高了一倍,同时增加了中学生交通补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同时享受国家政策和市级补助政策的贫困生,发放金额以扣除国家补助之后的差额为准。
另外,由于受助面加大,为科学做好筛选,真正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补助,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在政策实施伊始,石家庄市制定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从资助标准及申请、资助申报与申批、资金测算与分配、资金发放与检督四个方面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学生填报的申请经审核公示,需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签字后发放,不得以实物和服务的形式予以抵扣。
为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石家庄市财政局制定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工作意见;根据各学校转移安置学生人数和教学任务要求,安排资金5000万元用于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和购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研究制定山区教育扶贫学生高中免费就读有关政策,对山区教育扶贫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入高中或中职就读的实施免费教育,免收学费、住宿费、书费,并提供生活和交通费补助。
2014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市级专项补助资金1333.5万元已经拨付到位,全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56所项目学校中,1.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己领取到春季学期运转费补助金,这也是2014年石家庄市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在赞皇二中上学的樊笑凡说:“以前乡里的中学条件不是太好,现在来到这里上学,不仅校园是新的,学习氛围也比较浓,食堂做的饭也好吃,而且2014年上半年还拿到了1200元生活补助,让我更想在这上学,也一定会好好学习。”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让学生走出深山学文化,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帮山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脱贫致富的愿望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