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安徽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安徽省财政积极围绕中心,强化保障、主动作为,在资金投向、机制创新、绩效提升等方面不断探索,基本形成一套具有安徽特色的“1+3+X”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体系(“1”是指《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3”是指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三个主导文件;“X”是指多个配套文件,主要涉及资金管理、绩效考评、扶持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十二五”以来,全省投入就业资金110.8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9.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8.6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左右。
突出三个重点,优化资金投向
安徽省财政部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新要求,改变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优化就业资金投向,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促进产业就业对接,突出技能人才培养。安徽省财政主动顺应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新形势,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就业资金投入重点,2007年,将就业技能培训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2011年,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
安徽省财政积极围绕中心,强化保障、主动作为,在资金投向、机制创新、绩效提升等方面不断探索,基本形成一套具有安徽特色的“1+3+X”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体系(“1”是指《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3”是指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三个主导文件;“X”是指多个配套文件,主要涉及资金管理、绩效考评、扶持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十二五”以来,全省投入就业资金110.8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9.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8.6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左右。
突出三个重点,优化资金投向
安徽省财政部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新要求,改变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优化就业资金投向,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促进产业就业对接,突出技能人才培养。安徽省财政主动顺应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新形势,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就业资金投入重点,2007年,将就业技能培训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2011年,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培养“适销对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就业“同向、同步”。“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14.7亿元,支持230万劳动者参加初始就业技能培训,培养了37.6万名高级工以上高端技能人才,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转变就业增长方式,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坚持把培育经济增长点作为促进就业的根本,突出创业引领、载体驱动,增强创业带动就业的内生动力和倍增效应,建立了创业培训、创业孵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的创业扶持模式。“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2.8亿元,支持25万人参加多层次、阶梯式创业培训,其中13万人成功创业,带动38万人就业。投入5.7亿元支持350个农民工创业园和61个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成功培育小微企业3000多户,带动47万人就业。筹集担保基金17.1亿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2.6亿元,拨付贴息资金12.3亿元,直接支持30万人实现就业创业。
(三)发挥市场促就业作用,突出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创新就业资金投入方式,优化公共就业资源配置,改进公共就业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014年,安徽省财政围绕“谁来买、向谁买、买什么、怎么买”的问题,统筹安排近9亿元,先期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等6项就业项目实行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制定了购买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办法,明确任务数量、服务质量、工作要求等。通过购买就业服务,促进全省开展职业培训56万人,安置困难人员就业5.4万人,鼓励1.2万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1.3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机会。
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完善政策
结合安徽省实际,省财政主动作为,在完善创新就业创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为社会和劳动者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一)注重整合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就业创业。2013年,安徽省财政在深入调研,梳理归纳、借鉴提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财政支持民营经济就业创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并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决策和成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通知》,通过扩大社保补贴范围、吸纳就业补助、创业孵化补助、校企培训对接补贴等十项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就业创业,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为近1万户民营企业兑现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就业创业资金4.9亿元,促进民营企业带动就业12万人左右。
(二)注重引导带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对新时期就业压力,2014年,省财政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为重点,创新开展青年创业引导资金试点,积极推动大众创业新局面。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坚持“省市合作、市场运作、风险共担”原则,先行选择合肥高新区按2:1的比例共同设立了3000万元青年创业引导资金,由合肥高新区委托有关基金管理公司实行“免抵押、免担保”模式扶持初始创业和发展创业,并负责将资金规模放大至引导资金本金的5倍。目前,资金运行初期就吸引了32家创业企业竞相申请,已支持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创办的18家企业,共发放引导创业贷款金额2100万元。
(三)注重机制创新,开展“工学一体”人才培养。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帮助企业储备技能人才,2014年,省财政会同省人社部门创新开展“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模式就业就学试点工作,即通过政府引导、财政补贴,搭建企业和学校合作桥梁,引导职业技工院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职工招收为学生,或企业将职业技工院校新招收的学生录用为准员工,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达到产教学一体化定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发挥社会、企业、学校和劳动者多赢效应。目前已有100户企业与20家职业技工院校签订合作协议,5365名学员参加试点。
提升资金效益,优化绩效考评
从2011年开始,推动绩效理念融入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着力建立健全就业资金绩效考评长效机制,促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实。
(一)坚持制度先行。实施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关键是如何科学设计制度、设置指标。2011年,在学习借鉴、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办法,围绕目标任务、政策落实、资金使用、产出效果等,设置了定性、定量2大指标以及保障性、促进性、创业性等9大分指标,建立了较为全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二)精心组织实施。每年年初,根据绩效考评办法规定,制定具体的年度就业资金绩效考评实施方案,明确就业资金绩效考评每项工作的步骤和流程。同时,集中力量,通过市县开展自评、省级书面审核、重点指标考核、结合实地核查等四个阶段,对全省各地上年度就业资金使用和就业政策落实等开展绩效考评,并形成最终的全省绩效考评结果和评价报告。
(三)强化结果运用。绩效考评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工作、提高效益。为此,安徽省将考评结果加以积极运用,制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绩效分配办法,将考评结果纳入资金分配的重要权重和因素指标。如2014年绩效考评排名前3位的市分配资金3.26亿元,占分配资金总量14.1%;排名后3位的市分配资金1.51亿元,占分配资金总量的6.6%,充分体现绩效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相挂钩的激励奖惩分配机制。
通过开展绩效考评,全省就业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绩效倒逼机制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是执行进度不断加快。2014年,全省就业支出总量达到31.83亿元,较上年增长2.95亿元,增幅10.2%;当年执行进度100.1%,逐步向消化历年结余的良好态势发展。二是支出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促进性就业支出11.97亿元,占总支出资金37.6%,较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三是产出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投入4.3亿元培训补贴资金,支持55.8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人数37.4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7.1%,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