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北京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给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把存量资金“从沉睡中唤醒”,向民间资本敞开合作的大门,让专项资金向一般性转移支付转型,用产业基金替代政府的直接投入和干预……北京市财政局把中央部署的重点和社会热议的焦点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拉出改革清单,建立改革台账,设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以逐个点题、立题、开题、破题的方式攻坚克难,从五个方面推动改革取得了明显突破和进展。
——“开明渠,堵暗道”,以“疏堵结合”的办法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一是抓好清理甄别工作。制定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工作方案,由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严格审核,并提请财政部专员办认定,为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清理甄别结果得到了财政部认可,北京市未被列入再次核查的省市名单。二是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统计确定融资平台公司名录,锁定其政府债务数据,逐步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动其妥善转型,其中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以PPP模式完成了转型和退出。三是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制定...
给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把存量资金“从沉睡中唤醒”,向民间资本敞开合作的大门,让专项资金向一般性转移支付转型,用产业基金替代政府的直接投入和干预……北京市财政局把中央部署的重点和社会热议的焦点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拉出改革清单,建立改革台账,设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以逐个点题、立题、开题、破题的方式攻坚克难,从五个方面推动改革取得了明显突破和进展。
——“开明渠,堵暗道”,以“疏堵结合”的办法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一是抓好清理甄别工作。制定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工作方案,由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严格审核,并提请财政部专员办认定,为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清理甄别结果得到了财政部认可,北京市未被列入再次核查的省市名单。二是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统计确定融资平台公司名录,锁定其政府债务数据,逐步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动其妥善转型,其中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以PPP模式完成了转型和退出。三是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责任,以规范管理流程、加大财政投入、整合优质资产等措施对存量债务进行化解。全市各土地储备中心2014年政府债务余额下降了13%,力争2015年再下降20%。四是科学分配债券额度。根据2015年置换债券和新增债券额度,对债务项目详细摸底、精细测算,在分配时向重点工作领域和资金调剂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县倾斜,并注意规避逾期风险。五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围绕规范举债融资机制、控制债务规模、纳入预算管理、强化风险预警等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
——把“沉睡的资金”激活,以“上下联动”的合力做好“盘活存量”大文章。一是定目标。确定了2015年上半年市级和区县财政存量资金分别比2014年底下降70%以上和60%以上的目标。二是抓联动。制定加强全市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工作方案,召开消化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部署会、工作会,明确财政局内、市级部门和区县的工作职责,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建立财政审计联动工作机制,对区县盘活存量资金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三是控存量。4月底前收回市级部门2012年以前未使用的财政性结转资金,年底前要收回未使用的中央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加大土地收入等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执行力度,及时按规定撤销归并财政专户,压缩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和消化预算周转金。四是调余缺。对尚未使用的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已收回的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合理调整支出方向,集中用于化解政府债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结构、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小河道治理等重点领域。五是建机制。牵头编制北京市2016—2018年中期财政规划,选取试点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从源头把控新增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市对区县存量资金管理通报、约谈等机制,对存量规模大、盘活慢的区县进行重点督促。
——向民间资本敞开合作大门,以“试水探路”的方式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框架文件,将推广运用PPP需要提前设定的规则,抓紧向具体实施环节和操作细节上延伸。同时,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初步选择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圾、污水处理、供暖、保障房、停车、养老、教育、文化、郊区旅游、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对适宜的新增或存量项目及时纳入PPP模式范围。对北京地铁十四号线、十六号线以及拟建设的京台高速,市财政局具体参与PPP模式的研究和融资方案的讨论,积极促进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运用。此外,在市财政局正式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中心,主要承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策研究、项目评估、宣传推广、信息统计等工作职责,对全市各领域涉及的PPP模式加以统筹协调和推进。
——把“五指张开”变为“握指成拳”,以“加减乘除”的措施推进专项资金整合。一是增加一般。将教育、农业、社保等领域99.4亿元市级支出和专项转移支付调整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调动市与区县两个积极性,进一步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属于区县事权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二是减少专项。加快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取消专项转移支付中政策到期、政策调整、绩效低下等已无必要继续实施的项目,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数量压缩至79项,并按照“一个专项、一个办法”相对应原则,进一步规范专项项目名称和管理办法。对一个专项有多个资金管理办法的,进行整合归并,防止变相增设专项。在管理办法中明确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资金补助对象、资金使用范围、资金分配办法等内容,逐步达到分配主体统一、分配办法一致、申报审批程序唯一、监督考评严格等要求。三是做好乘法。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性作用,梳理现有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和方式,按照整合、退出、创新的分类,研究提出完善产业资金扶持资金管理的改革方案,发挥好财政政策和资金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引导放大作用。四是有序退出。单独编列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并首次向社会公开,公开内容包括专项项目名称、办法、科目、用途等,在“增”与“减”、“进”与“退”上接受社会监督。对确需保留的市与区县共同事权项目,以及少量的市级委托事权项目及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项目,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尤其是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雷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严格控制同一方向或领域的专项数量。
——向企业伸出扶小助微的“橄榄枝”,以“建管并举”的手段做大做强产业扶持引导基金。一是投入与效果并重。按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投入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要求,将政府出资设立基金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和多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的联动互补作用,重点支持外部性强,基础性、带动性、战略性特征明显的产业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积极促进资本、技术和市场相融合。截至2014年底,由市财政支持设立基金29支,财政资金认缴出资额443亿元,吸引其他资本1877亿元,财政资金平均放大倍数达5.24倍,显现出了政府基金资金放大效应和资本聚集效果。二是规模与管理并重。针对财政资金出资设立基金和股权投资呈现规模日益扩大趋势,同时存在“政出多门”及投入、使用和退出缺少制度规范的问题,研究制定了《政府股权投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股权投资的运作原则、责任主体、管理模式、资金拨付、投入与退出,收益收缴和使用、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三是保值与增值并重。在通过基金投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顺利渡过“初创期”和“成长期”等预期目标实现后,财政资金适时通过股权转让、股票减持、其他股东回购以及清算等方式从基金中退出,并将退出资金回拨至引导基金专户,包括利息收入也滚动计入引导基金资金池,以“投入——退出——再投入”的方式,实现财政资金每3—5年进行一次滚动循环,在不断保值增值中提升了基金规模、实力和效果。
责任编辑 李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