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预决算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将推进预决算公开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增强预决算透明度,努力实现以公开促规范、推改革、提效能。
由部分到完整,公开范围不断扩大
按照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和新预算法要求,将“全口径”公开作为首要目标,加快构建全面完整的预决算公开体系。在政府预决算方面,2014年,在公开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首次公开了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级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公开范围涵盖了政府所有收支。2015年,首次公开省级社保基金预算,实现了全省代编和省级全口径政府预算全面公开,相关预算报表达到41张,比上年增加近1倍。在部门预决算公开方面,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别自2013、2014年起,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在各自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接受社会监督。
由笼统到具体,公开内容逐步细化
为更好地保障社会公众权益,坚持需求导向,不断细化公开内容,让公开事项更加清楚明白。在政府预决算公开方面,2015年,进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预决算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将推进预决算公开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增强预决算透明度,努力实现以公开促规范、推改革、提效能。
由部分到完整,公开范围不断扩大
按照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和新预算法要求,将“全口径”公开作为首要目标,加快构建全面完整的预决算公开体系。在政府预决算方面,2014年,在公开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首次公开了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级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公开范围涵盖了政府所有收支。2015年,首次公开省级社保基金预算,实现了全省代编和省级全口径政府预算全面公开,相关预算报表达到41张,比上年增加近1倍。在部门预决算公开方面,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别自2013、2014年起,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在各自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接受社会监督。
由笼统到具体,公开内容逐步细化
为更好地保障社会公众权益,坚持需求导向,不断细化公开内容,让公开事项更加清楚明白。在政府预决算公开方面,2015年,进一步调整优化有关预算表格,将省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报告和报表全部向社会公开,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首次全部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并分别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细化反映,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首次按项目公开。在部门预决算公开方面,2015年,将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表格全部公开,并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细化反映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科目。在“三公”经费公开方面,专门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省级“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和公开暂行办法》,推动“三公”经费公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由粗放到规范,专项资金更加透明
专项资金特别是民生类资金的分配使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财政信息公开的重点。2013年开始,省财政将涉及财政的7大类115项民生政策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并将市县民生政策公开情况纳入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评体系,有力推动了各项民生政策落实。2014年,制定了《山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推进专项资金公开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又制定省级专项资金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公开的范围、原则、内容、方式、渠道等,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申报评审、分配使用、绩效评价等全过程公开,倒逼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
由省级到全省,公开链条加速完善
为确保全省稳步推开预决算公开,山东省财政厅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不断加大对市县的督导力度,着力形成工作推进的长效机制。自去年起,省级建立了市县预算公开月报制度,并将各市及省直管县预决算公开情况纳入财政管理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综合排名,奖优罚劣。通过各级共同努力,2015年,全省17个市和137个县(市、区)全部公开了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在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2014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中,山东名列全国第2位。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