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收、调、减、控”措施,健全长效机制,强化考核监督等一系列“组合拳”,取得较好成效。2013—2014年,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结余结转资金共压减233亿元,压减比例达34.2%,结余结转资金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降至6.3%,比财政部9%的控制目标低了2.7个百分点。
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山东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将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治本之策。2010年,修订完善了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省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暂行规定,为加强省直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2013年以来,相继印发多个文件,督促各级各部门加快支出进度,消化结余结转资金。2014年,在出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时,将压缩结转结余资金、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进行部署。2015年,省政府印发了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制定16条具体措施,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着力压减存量规模
通过“收、调、减、控”多措并举,督促各级各部门强化资金成本和绩效意识,积极压减结余结转资金,提...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收、调、减、控”措施,健全长效机制,强化考核监督等一系列“组合拳”,取得较好成效。2013—2014年,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结余结转资金共压减233亿元,压减比例达34.2%,结余结转资金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降至6.3%,比财政部9%的控制目标低了2.7个百分点。
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山东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将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治本之策。2010年,修订完善了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省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暂行规定,为加强省直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2013年以来,相继印发多个文件,督促各级各部门加快支出进度,消化结余结转资金。2014年,在出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时,将压缩结转结余资金、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进行部署。2015年,省政府印发了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制定16条具体措施,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着力压减存量规模
通过“收、调、减、控”多措并举,督促各级各部门强化资金成本和绩效意识,积极压减结余结转资金,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收”就是对按原规定用途无法支出的结转资金、政府采购节约资金和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一律收回财政统筹安排;“调”就是对按原规定用途难以落实的结转资金,按程序调整项目投向,用于部门必需的支出;“减”就是对支出进度慢,但确需按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结转资金,对该项目预算和该部门同类项目预算,不再增加数额,并逐步压减;“控”就是实行结余结转资金支出预算单独审批,如实、明细反映结余结转情况,相关项目先用结余结转资金安排,切实控制结转规模。按照上述原则,2014年底,山东省仅省本级就清理收回历年存量资金38.27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同时,加大对市县工作的指导,允许市县对连续两年以上未支出的上级专项资金调整用于改善民生等领域。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预算编制与结余结转资金有机结合机制。在预算编制环节,将结余结转资金规模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结余结转规模大的项目相应压减下一年度预算,对容易形成结转的跨年度工程建设类项目,通过分年安排资金、压茬奖励补助等措施,合理确定当年预算,从预算源头避免形成结转。二是实施分类限时管理。对部门单位基本支出严格按照月度用款计划拨款,实现均衡拨付;对重点项目支出严格按照实施进度和合同约定拨款,实行限时办理;对据实结算、以收定支等特殊项目,推行先预拨、后清算办法,切实加快资金拨付;对重点支出项目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开通“绿色通道”,对需要调整的采购项目,坚持早申报、早论证、早公告,有效提高了政府采购执行效率。三是改进转移支付分配方式。改变过去“层层报项目、按项目分资金”的传统做法,大力推行因素法分配,促使部门和市县将工作重心由“跑项目、定项目、分资金”向“定规划、定政策、建项目”转变,加快了资金分配下达进度。据统计,2014年,省级按因素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达到150.5亿元。
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一是开展专项检查。山东省全面开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专项检查,依据检查结果摸清底数,进一步加大清理盘活力度。二是建立财政支出进度考核机制。按月通报省直部门和市县支出进度情况,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地区的督查力度,促使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支出进度慢的地区和单位,及时采取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其查找原因、限期整改;对支出进度快、压减结转大、清理暂付款多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从2014年起,省财政将各市及省直管县预算支出执行管理工作纳入全省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市县进一步加强预算支出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市级实行资金调度“三挂钩”,凡是控制清理暂付款不力、市本级库款余额较大、支出进度较慢的地区,相应减少调度资金拨付,调动市级下沉库款、加快支出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