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西省财政厅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和省委、省政府“六权治本”总体要求为抓手,通过加快推进预算改革,破解支出下达慢老难题,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尤其是民生支出有了保障。1—4月山西省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仅增长0.9%,而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1.8%,快于收入增幅11%。过去“人找钱”,现在“钱等人”。一笔笔财政资金像活水一样快速经过多个环节流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领域而发挥效益,为稳定经济增长、保障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加快预算下达入手
明确下达时限。按照新预算法第52条规定,省财政厅对省直各部门2015年转移支付项目下达时限做出了要求:一是对于省级安排的转移支付,省财政于2月8日前将需要省直各部门提报分配计划的2015年省级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安排情况告知省直各部门。省直各部门要于2月15日前报送省级2015年一般转移支付分配计划。省财政要于3月2日前将一般转移支付项目下达各市县。二是对中央补助的转移支付,明确要求省财政厅各业务处要在接到中央文件3日内告知所管省直部门,省直各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通知后15日内将项目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所管业务处,省财政厅各业务处在接到省直各部门报送的分配计划后12日内下达项目资金,确保省财政在接到中央转移支付30日内正式下达。三是对于省本级组织实施的项目(指省本级安排的经费补助类和事业发展类项目),省直各部门要在4月30日前报送省财政厅的资金分配计划不低于全年计划的60%;6月30日前,所有项目资金分配计划要全部报送完毕。省财政厅在接到省直各部门报送的资金分配计划1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下达预算指标。
提早批复预算。2015年,省财政厅在省人大批准省级预算后11日内将预算批复省直各部门,批复时间较往年提前了19天,较新预算法规定的20日时限提早了9天。
细化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环节就将项目支出划分为本级支出和补助市县支出,本级支出细化到具体实施单位,减少了执行中的再分配。严格控制预算追加,省本级预算执行中,部门追加预算必须报经省政府批准,减少了预算的中期追加调整,节省了时间。对预算下达的刚性要求,克服了预算执行环节中的随意性,使资金下达明显加快。
“清单式”管理。主动与资金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列出了2015年待分配项目资金的下达时限明细表,对资金下达实现“清单”式管理,每笔项目资金的单位报送计划时间、下达时限、责任人、分管领导都清清楚楚,责任明确。

预算时限的刚性要求克服了预算执行环节中的随意性,从而使预算下达明显加快。1—4月省级专项资金下达预算5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20亿元。其中下达市县预算21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95亿元;对地市调度资金147亿元,高于上年同期56亿元。专项资金管理更多实行“因素法”
与一般性支出相比,由于专项资金涉及到具体项目,审核环节多,程序复杂,支出相对较慢。对此,省财政结合省委、省政府“六权治本”的要求,在全系统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问题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资金分配程序,按时分配下达资金。尤其是对于不能按时报送分配计划的部门,省财政在规定的时限内采取“因素法”切块分配到市县。今年以来,省农口以“因素法”或“任务加切快分配”的专项资金已达11个,占到了专项资金预算个数的70%。“因素法”的实行,使专项资金审批权下沉,从而使过去农林水资金进度相对较慢的局面大为改观。1—4月,全省水利支出增长38.9%,林业支出增长26.2%,明显快于往年。对部分省重点项目实行“预拨”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今年全省的重点民生项目。根据全省的投资计划安排,省财政厅调整了资金下达方式,将以往按投资计划下达改为在年初就根据目标任务,按政策补助标准和相关规定一次性将省级(含国家)政策资金预拨各市。灵石县两渡镇的移民搬迁小区就是及时先把占总资金60%的中央、省、市、县资金按年度目标任务预拨到镇政府账上,从而为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保障。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
预算指标下达后,下一个环节就是资金从国库的支付。为了实现预算下达后,财政资金在国库支付环节能及时拨付,今年在国库支付环节重点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预算指标下达后,资金使用单位只需在网上提供相关申请和资料,不用再来财政厅报送相关纸质文件,从而节省了时间。支付实行电子化管理后,预算指标下达后,一般情况下,1天就可以将资金支付出去,比以往加快2—3天。二是提高了财政直接支付起付标准。将单笔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起付点由5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将单笔商品和服务支出、企业事业单位补助、债务本息支出和其他支出起付点由5万提高到50万。标准提高后,财政部门的审批环节减少,资金使用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灵活掌握支出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