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王玖斌|谢虹|范春林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四川省攀枝花市是一座移民城市,20世纪60、70年代来攀的建设者已陆续成批次进入老年,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但长期以来,由于全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老年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物质赡养方面,并未满足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当今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横跨三次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亦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因此,发展养老产业成为攀枝花应对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截至2013年底,攀枝花市常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常住老年人口将达23.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8.8%。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有近4万名市外老年人来攀康养、旅游,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按2013年攀枝花城镇企业退休职工17万人,月人均养老金2300元测算,一年全市企业退休金支出近50亿元,在全省排名靠前,城市老年群体消费潜力巨大。但是全市养老产业发展仍处摸索期。一是养老服务产业供应不足。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缺乏专业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各类人才,老年娱乐、旅游、教育、保险、金融理财、终极关怀等高...
四川省攀枝花市是一座移民城市,20世纪60、70年代来攀的建设者已陆续成批次进入老年,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但长期以来,由于全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老年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物质赡养方面,并未满足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当今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横跨三次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亦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因此,发展养老产业成为攀枝花应对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截至2013年底,攀枝花市常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常住老年人口将达23.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8.8%。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有近4万名市外老年人来攀康养、旅游,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按2013年攀枝花城镇企业退休职工17万人,月人均养老金2300元测算,一年全市企业退休金支出近50亿元,在全省排名靠前,城市老年群体消费潜力巨大。但是全市养老产业发展仍处摸索期。一是养老服务产业供应不足。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缺乏专业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各类人才,老年娱乐、旅游、教育、保险、金融理财、终极关怀等高层次老年服务供给不足,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重服务需求。二是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无论是在政策界定还是在行业发展、规范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出台具体意见,与养老产业相关的涉老产品、养老住宅等发展前景模糊,在拉动内需方面依然乏力。三是财政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受当前养老产业前期发展不足影响,全市养老产业项目数量较少、亮点不多、规模不大,制约了财政支持养老产业的着力点;养老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巨大,目前民间资金进入养老产业门槛高、融资难、利润低,以直接补助为主的单一的财政补助方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推进攀枝花市养老产业发展,要找准发挥财政职能与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正确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提升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创新理财思路,丰富财政工具手段,完善实现方式。
(一)以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产业为突破口,完善财政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面对养老产业发展巨大的投资空间,单一的财政投入方式已难以维系巨大的资金需求,必须下大力气引入民间资本,特别是重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一是筛选建立项目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平等协商、风险分担、互利共赢的原则,科学评估养老公共服务需求,探索运用规范的PPP模式新建或改造一批养老产业基础设施,优先选择收益比较稳定、投资规模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清晰的项目,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项目评估论证,以尽快梳理建立养老产业PPP项目库。二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积极研究利用现有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相关政策,通过争取政策支持、技术援助、外国政府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提升PPP融资水平。一方面,完善项目财政补贴管理。结合实际给予部分PPP养老项目前期费用补贴、资本补助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为PPP养老项目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对社会效益较好、收入不能完全弥补成本的项目,可适当给予财政补贴,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收费定价或政府补贴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实施财政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资金的基金化运作模式。在现有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基础上,设立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利用财政资金的酵母和导向功能,积极引入民营资本,构建政策性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共同参与的股权投资保障体系,合作投入PPP养老项目。推进财政与银行金融结构合作,设立养老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采用协同出资、风险共担的模式,构建贷款风险保障基金池,银行按一定放大比例为企业提供项目融资支持,财政、银行则按投资的比例承担或有风险。
(二)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难点,进一步扩大养老需求,为推进养老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一是完善引导养老消费的财政政策。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发展成果充分共享,增强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职能作用,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支持增加老年低收入者收入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以完善支持消费的财税政策为重点,完善针对老龄人口的各类补贴政策,支持建立老年消费品追溯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优化消费环境,扩大养老消费市场。二是完善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养老产业涉及领域广,涵盖行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较大的状况,积极研究现行就业政策,加强对从事养老产业就业群体的职业培训和政府补贴力度;推动社区养老就业平台建设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增强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
(三)以加强财政管理为基础,进一步推动财政改革,为推进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改革基石。一是注重财政体制创新,增强导向性和激励性。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深入研究调整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县区间的财政分配体系,在确权的基础上分级管理,明确市与县区在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投入职责,在统一调控的基础上保证下级的执行力,形成财权适度集中、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发挥县区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二是注重资金的统筹整合,增强整体性和聚集力。打破现行预算科目和部门界限,统筹安排各类养老专项资金,积极推行跨资金性质整合,将同类中的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整合使用;积极推行跨部门整合,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类资金整合使用;积极推行财政内部整合,将不同科室内的专项资金整合使用。要对现有的各类养老专项资金进行全面的清查清理,特别是清理历年财政专项资金结余,包括:项目实施完成形成的结余,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项目绩效差等原因导致项目中止或撤销形成的结余,项目支出进度超过预算确定期限形成的结余等等,将结余资金全部收归财政统筹安排用于适宜的养老产业项目。建立规范的报送渠道,形成统一协调、共同审批的工作机制,严防自行其事、各自为政,形成合力,切实改变各类养老专项资金渠道多、使用分散、条块分割等现象,提高养老专项资金的聚集力,放大财政杠杆作用。三是注重资金监管,增加安全性和效益性。逐步实行滚动预算和中期预算管理,围绕养老产业发展实际,明确资金投向、扶持重点,制订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评估,认真开展专项治理、现场监督和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强化对专项资金的同步监管,明确监管责任,整合监管力量,健全监管机制,做好专项资金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责任编辑 张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