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林江 中山大学
[大]
[中]
[小]
摘要: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以及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方案。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上述方案,还发布了四个自贸区共用的负面清单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自此,我国自贸区由一枝独秀的上海自贸区“1.0时代”,跨越到了地域范围更广、贸易形态更丰富的四朵金花齐放的自贸区“2.0时代”。
广东自贸区方案特色
在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基础上,广东自贸区结合自身优势,拟定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区位布局合理。广东自贸区的南沙新区片区面积60平方公里(含南沙保税港区),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含深圳前海港保税港区),横琴新区28平方公里。其发展定位是面向港澳深度合作,同时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机制,在这一基础上致力于进一步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机制,加快经贸规则与国际对接,成为粤港澳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合作面对全球挑战、合作参与全球竞争的重大平台,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具体到三个片区,各有独特优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横琴新区面向澳门,将重点发展旅游休...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以及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方案。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上述方案,还发布了四个自贸区共用的负面清单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自此,我国自贸区由一枝独秀的上海自贸区“1.0时代”,跨越到了地域范围更广、贸易形态更丰富的四朵金花齐放的自贸区“2.0时代”。
广东自贸区方案特色
在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基础上,广东自贸区结合自身优势,拟定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区位布局合理。广东自贸区的南沙新区片区面积60平方公里(含南沙保税港区),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含深圳前海港保税港区),横琴新区28平方公里。其发展定位是面向港澳深度合作,同时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机制,在这一基础上致力于进一步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机制,加快经贸规则与国际对接,成为粤港澳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合作面对全球挑战、合作参与全球竞争的重大平台,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具体到三个片区,各有独特优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横琴新区面向澳门,将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前海蛇口依托香港,在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肩负重任,该片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实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突显“1+1>2”的效应;南沙新区片区处于珠三角的中心,具有综合性优势,是港澳企业在广东的落脚点之一,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三者定位各有侧重,有利于强化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合作的特色,加强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探索,共同促进粤港澳经济合作深度融合。未来根据先行先试推进的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的需要,广东自贸区会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范围,现有和后备都充足的土地空间对国内外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发展余地和想象空间。
2.营商环境法制化国际化。广东自贸区的首要任务便是营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内外资的投资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通过广东自贸区建设实现与港澳接轨,实际上就是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广东自贸区将通过在扩大开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法制建设上的探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强粤港澳法律服务合作,完善自贸区国际法律服务体系,优化法制环境。
3.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站在国家层面上看,自贸区本身就是最大的制度创新,它将带来全方面的效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广东自贸区借鉴了上海自贸区试验探索出的负面清单制度、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一口受理制度、境外投资备案制度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创新“粤港澳深度合作机制”,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南沙片区和前海片区试点以货物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横琴片区试点有关货物贸易便利化和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制度创新。可以说,具体针对“自由”的各项政策都是制度的创新。
4.粤港澳深度合作内容丰富。鉴于广东自贸区致力于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方案对港澳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种对粤港澳区域性概念的强调,是与上海自贸区方案的最大不同。如具体到服务业开放,广东自贸区重点寻求在金融服务、交通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突破,制定了46条具体的开放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对港澳服务业的开放。在口岸通关便利化、人才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国际航运服务等领域都深化了粤港澳合作。
5.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广东自贸区将对外资企业建立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对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制定了63条具体的开放措施),对外商投资率先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宽进),鼓励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总部(上海自贸区鼓励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亚太地区总部)。在CEPA框架下探索对港澳更深度的开放,按照CEPA的补充协议,对港澳企业和港澳机构在自贸区进行创业投资设立更低的门槛,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除此之外,鉴于广东省是全国唯一一个实行国内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清单管理试点的省份,广东自贸区也将享受这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对内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清单管理。通过对内外资企业两个“清单”管理模式的叠加,港澳资企业也能与内地企业平等竞争,促进自贸区与国际接轨。在监管方面,广东自贸区将以商务诚信为核心,在追溯、监管、执法、处罚、先行赔付等方面强化全流程监管,建立有自贸区特点的企业诚信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严管)。
6.税收优惠政策不多。与上海自贸区方案一样,广东自贸区方案关于配套税收政策的着墨并不多,都强调了需要积极研究完善适用于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的税收制度,但是具体内容并未呈现。此外,广东自贸区强调在国家总体税制安排下,原则上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税收政策,其中促进贸易的选择性征收关税、其他相关进出口税收等政策在实行封闭管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推广,其余结合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实施情况和广东自贸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予以适时推进。自贸区要参与国际竞争,走国际化路线,就必须营造相应的法制化、国际化、规范化的税收环境,就此点而论,与国外成熟的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的税收发展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广东自贸区更如是。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些专项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尚未有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贸区以及将要入住的企业而言,税收优惠并不是最重要的,创新空间、试点空间反而是关键。
广东自贸区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的优势
广东自贸区即将正式挂牌,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自贸区的期待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我们想探讨的问题是,广东自贸区要完成这项创新任务的底气在哪里?一般而言,要实现创新需要三类要素和条件,即创新人才,创新的载体和资源,以及推动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广东不缺乏专业人才,也不缺乏载体和资源,所欠缺的是推动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人才方面,从两院院士到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再到企业的研发人员,能够说得出来的学科门类,广东都有与之对应的人才,但专业人才不少,有创意的人才却凤毛麟角。美国的硅谷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其附近有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硅谷容忍失败,可以屡败屡战,广东应借鉴硅谷经验,营造一个类似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载体方面,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企业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创新资源,包括技术、管理、思想和人才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并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广东民营企业数以百万计,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快,容易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取得进展。如果这些企业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创新意识,那么广东有较大的机会在创新上取得成绩。推动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方面,无论是广东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还是南沙、横琴、前海各个自贸片区所在城市的政府,都把推动营造有利创新的环境放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同时还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措施,例如南沙金融改革15条,其他的政策措施还包括负面清单管理、政府审批规程的简化等。当然,出台与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相关的政策措施,不代表当地的创新环境一定得到改善,因为政策的动机虽好,可是如果社会成员不买账,认为政府做得不够或者政策措施与他们无关的话,要实现创新依然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盘点一下,表面上看,广东自贸区应该是在全国范围内最有条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区域,这不仅因为广东拥有创新所需要的人才、载体和环境,而且还因为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允许广东可以通过试错的方法来啃改革的“硬骨头”,更难得的是,从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都对自贸区的各种制度试验充满期待。
那么,广东离自贸区创新试验取得成功的目标是很近呢,还是很遥远呢?我认为,很遥远,但路径明确。拥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各种要素、资源和条件与真正走向成功还是两码事。我们期待的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我认为,这个机制就是与国际接轨的机制,换言之,我们需要在国内人为地制造一个环境和机制,让国际的现代服务业的提供商和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相信,在我国的某个地区投资、经营和提供服务,与他们在欧美、日本等地投资是一样的,法律体系、司法制度是相似的,政府治理环境、金融管理制度、信息开放程度是近似的甚至是一致的,商业运营机制也是相差无几的,而自贸区实际上肩负着制造上述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的重任。在这一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但与其他自贸区相比,广东自贸区与港澳全方位对接,通过借力港澳地区的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及其创新人才资源,对接东南亚乃至欧美,让广东的企业“走出去”,为实现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作出贡献;另外,通过对接港澳,提升广东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让珠三角地区庞大的加工制造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并通过与港澳合作共建自贸区来吸引更多的高端国际投资者和跨国企业进入内地,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内地庞大的内需市场,也加快了内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步伐,同时通过自贸区的先行先试,让香港的城市管理、污水处理、环境工程、港口管理等先进经验和做法在自贸区落地,并依托珠三角乃至粤东西部的庞大企业群体和城市群体进行“本土化”试验,若试验成功,再把香港原创、广东再造的“大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运作和服务模式复制到内地的其他省区,届时,广东自贸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的宏伟蓝图将得以实现。可见,广东自贸区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港澳地区的优秀人才和资源与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及其载体有机融合起来,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加速粤港澳地区资源、人才在自贸区的充分对接和互动,从而产生更大的市场和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