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县,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神奇。全县大山中的300多座苗寨里,苗族传统吊脚木楼建筑、服装、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持着古老的样貌,是全国乃至世界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集群落,有“苗疆圣地”之称。2012—2014年,财政部、文化部等七部委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全国共有25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其中贵州省共426个,而雷山县就占了57个,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成为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最多的县。

近年来,雷山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以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持生活的延续性为基础,把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好传统村落项目库,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和利用,不断在规划管理、建筑保护、资金投入等方面探索实践,让这块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更加熠熠生辉。
规划先行,把好传统村落命脉
“现在村里经过统一规划,道路还是原来的青石板,老房子得到了保护,村民建新房有地方,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方祥乡格头村村民杨正荣高兴地说。雷山县近年来逐渐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传统村落有机结合的路子。
首先是做好民族村寨调查摸底。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万元组织开展全县传统村落普查,确定对86个历史文化村落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了“一村一档”的保护制度,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实现村民自治。其次是做好规划编制。坚持科学规划,邀请县内外苗学会专家、学者为传统村落“把脉问诊”,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景”和保存原貌的原则,投入财政资金25万元,完成了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等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启动第二、第三批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传统村落建房指导图集编制,切实解决村寨无规划、乱建设,管理不到位、风貌受破坏等突出问题。再次是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严格传统村落规划审批制度,凡在传统村落建设房屋的均须由国土、住建、民族等部门共同把关审核,有效地还原了苗族聚集村落的传统面貌。
保护抢救,守住传统村落根基
一是实施分类分级保护利用。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原则,把传统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外围过渡区,部分村寨群众自发成立了传统居民保护委员会,对居住相对集中的传统村落,启动实施“保老村、建新村”试点工作,加强对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二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制定出台《雷山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吊脚楼保护、招商选资、农房改造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按照“修旧如旧、既堵又疏”的要求,对已列入重点的民族文化村寨,最大可能保留全部原状资料和历史信息,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核心保护区修复资金以财政拨款为主,风貌保持地带一般由农户自主改造,政府给予奖励补助,积极引导鼓励村民、社会以多种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促进传统村落永续发展。
因村制宜,用好传统村落资源
一是注重特色培育。按照“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原则,深入挖掘历史典故和个性特色,培育了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一批特色古村落。二是传承民族文化。全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校园、进农村工程,认真开展“100名歌师、100名银匠师、100名木匠师、100名刺绣能手”培育工程,积极培养民族歌舞、传统工艺等传承人才。组织专家编写和出版了《蚩尤魂系的家园》、《走进雷山苗族古村落》等二十多本苗文化研究丛书,在中小学校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目前,雷山县拥有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余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国获得国家非遗文化项目最多的县份。三是合理开发利用。出台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利用保护良好的民族文化村落大力发展农家乐、民族风情游等,实现了农民富、农村美的良性互动。目前,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乌东苗寨等传统村落年接待游客4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6亿元,带动当地群众年人均增收2800余元,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带来的实惠
财政给力,共做传统村落主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雷山县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雷山县不仅加大投入力度,而且不断探索资金投入方式,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切实让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契机,申报项目优先向传统村落倾斜,不断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将22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示范村寨进行重点打造,每个示范村寨获得财政奖补资金达到150万元,如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了全县57个“中国传统村落”,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至今,累计向传统村落投入中央和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4473.43万元。同时,从2015年起,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设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基金”,用于修缮和完善传统村落古老房屋,整治村容寨貌。与此同时,雷山县每年投入350余万元,用于民族文化书籍编辑、出版以及全县民族民间艺人、技师的补贴、奖励。
责任编辑 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