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送官。胡以为所与豫物显露,不如持金。乃密怀金三十斤,谓豫曰:“愿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从之,胡因跪曰:“我见公贫,故前后遗公牛马,公辄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后,皆悉付外,具以状闻。于是诏褒之曰:“昔魏绛开怀以纳戎(赂),今卿举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赐绢五百匹。豫得赐,分以其半蔽小府,后胡复来,以半与之。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六
【品读】
田豫(约171—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少年之时曾追随刘备,后因母亲年老需奉养辞别回乡。当时正值征伐不断、群雄并起之时,田豫善于谋略,审时度势,预言“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投奔曹操后深得器重,历任县令、太守之职。魏文帝(曹丕)初年,北方游牧民族日益强盛,时常侵扰边塞,田豫被任命为乌丸校尉,常年镇守北疆,屡建功勋。不受“怀金”的故事即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北方鲜卑族中以素利、弥加等为首领的部族相互订立盟约,对抗中原。田豫上任后,通过联络各部族首领和防控他们之间相互兼并的方式,抗御各部族之间的联合反叛,维护北方边界的安宁。素利的部族首先脱离盟约,与中原进行马匹贸易,并经常去拜见田豫,同时以大量牛马为礼物馈赠于田豫。田豫每次收下礼物后都上交给官府。素利认为牛马等礼物过于显眼,田豫不方便收下,不如直接送给他金子,于是就派人怀揣30斤金子秘密拜访。来访的鲜卑人对田豫说:“请让您的左右侍从回避一下,我有些话要说。”田豫清退侍从后,他立刻跪下说:“我知道您家境不富裕,所以才先后送牛马来孝敬您,您却总是交归官府,现在送给您这些金子无人知晓,您可以留作家中使用了。”田豫张开袖子接受了这些金子,并感谢他的厚意。鲜卑人走后,田豫又将金子全部上交地方官库,并向朝廷书面报告了接受金子的过程。魏文帝下诏嘉奖称:“从前魏绛敞开衣襟接受戎人的货物,现在你张开袖子接受狄人的赠金,我很赞赏你的做法。”魏绛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曾与北方各少数民族联盟。魏文帝将田豫与魏绛相比,是对田豫联络少数民族做法的认可,所以当即赐给他500匹绢。田豫得到赏赐后,分出一半以备奖赏将士之用,另一半则回赠给了再次来拜见的鲜卑人。
从历史长河看,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中原王朝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素利的部族愿意与中原交好,自然希望与田豫拉近关系、联络感情,所以多次赠送牛马等礼物,甚至是秘密地私赠重金。对于田豫而言,如果当面拒绝,不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如果纳为私人所有,则违背自己的廉洁准则,因此他对馈礼的唯一处理方式就是将其登记在册后上交官库,从不拿到家里去。对于皇帝赏赐所得的500匹绢,田豫的处置方式更凸显了他的廉洁智慧和处理民族事务的高超能力,为他赢得了边陲少数民族各部落的敬仰和拥戴。
田豫晚年后多次请求辞官,但是太傅司马懿认为他身体尚且健壮,因此就未批准。田豫上书说:“年龄过了70岁还占据在官位上,就像是钟鸣漏尽而仍在夜里走动,这是有罪的人呀。”于是坚称疾病加重,请求辞官。离任后的田豫隐居在魏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一次一位官员到边关任职,途经魏县去拜访他。看到田豫家中十分困苦,这位官员流着眼泪与他告别,并向同僚们说起他的这种状况。汝南太守听说后便筹集了数千匹布,专门派人给田豫送去,但他一件也不肯收。
田豫一生清俭约素,“居身清白”,从未把赠礼拿回家中,即便是朝廷的赏赐也从未安享过,全都分发给将士,所以“家常贫匮”。即使是那些和田豫不和的人也都十分钦佩他高尚的节操。田豫82岁逝世,时人感念其清正廉洁,为其画像立碑,以示纪念。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