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库普乡是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的一个贫困乡,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人口11,000人。该乡由于少雨干旱、水源不足、灾害频繁、土地瘠薄,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到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75元,80-90%的农牧民需要国家救济。1985年,自治区将这个乡列为扶贫重点,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的努力,使该乡人均收入达到160元,靠国家救济的农牧户减少到10-15%,部分户已富裕起来。这个乡扶贫的主要措施是:
一、消除悲观情绪,克服依赖思想。不少人认为库普所以富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客观条件差,只有依靠国家救济。针对这种情况,乡政府从思想上帮助农牧民树立致富的信心,使全乡人民看到致富的希望。同时,吸取过去扶贫效果差的教训,因地制宜地制订扶贫措施,改进支援方法,讲究经济效益,使广大农牧民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各项脱贫致富活动中去。
二、打破传统观念,发展商品生产。过去,不少哈族农牧民鄙薄经商,不习惯商品生产。现在,要治穷致富,非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不行。1985年,这个乡在提高群众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上...

库普乡是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的一个贫困乡,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人口11,000人。该乡由于少雨干旱、水源不足、灾害频繁、土地瘠薄,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到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75元,80-90%的农牧民需要国家救济。1985年,自治区将这个乡列为扶贫重点,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的努力,使该乡人均收入达到160元,靠国家救济的农牧户减少到10-15%,部分户已富裕起来。这个乡扶贫的主要措施是:
一、消除悲观情绪,克服依赖思想。不少人认为库普所以富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客观条件差,只有依靠国家救济。针对这种情况,乡政府从思想上帮助农牧民树立致富的信心,使全乡人民看到致富的希望。同时,吸取过去扶贫效果差的教训,因地制宜地制订扶贫措施,改进支援方法,讲究经济效益,使广大农牧民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各项脱贫致富活动中去。
二、打破传统观念,发展商品生产。过去,不少哈族农牧民鄙薄经商,不习惯商品生产。现在,要治穷致富,非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不行。1985年,这个乡在提高群众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开展采石、运输、建筑、挖贝母、加工干酪素等生产项目,还有5户哈族牧民开始经商。参加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农牧民共有3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
三、根据本地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库普乡年降雨量约253毫米,而年蒸发量约在1,800毫米以上。多年来,在国家的支援下,群众投工38万个,修了二座水库,修造了各种渠道,解决了部分农田和人畜需水的问题。但根据一般年蓄水量计算,实际农田受益面积只有1.5万亩左右。据此,该乡将全乡种植面积由3万亩压缩到1.5万亩,1985年粮食亩产由1984年的36.4斤提高到93.3斤,总产增加了,收入增加了,而支出却减少了。
四、积极进行开发性生产。库普乡人多地少、人多畜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985年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该乡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加尔巴斯地区开垦了2,628亩耕地,打了8口水井,用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106户搬迁到新垦区,建立了新村。国家给每户补助500元,群众自力更生建设了新房。1985年,这个搬迁队粮食亩产达到160斤,纯收入达14.3万元,人均收入达267.7元,口粮达到自给。
在库普乡的扶贫工作中,财政部门克服单纯救济观点,并相应地集中了一定资金,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分片、分户包干,从思想教育到制订落实具体扶贫措施,从筹集资金到管好用好资金,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