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以来,由于全国纺织行业生产不够景气,加上能源、原材料涨价,工资和费用标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全省纺织企业税利从1981年的20.8亿元减为1984年的13.4亿元,下降了35.6%。面对这种情况,我省纺织企业没有向国家伸手,要求减税让利;没有将产品变相涨价,在消费者身上打主意;而是面向自己,挖掘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5年全省纺织企业消化原材料、能源涨价等减利因素3.7亿元,实现产值12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实现税利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今年有2.3亿元的客观减利因素,上半年已消化了8,677万元。预计全年实现税利可比上年有所增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近年来,纺织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向讲究衣着、装饰和美化生活的方向发展。纺织企业过去主要生产纯棉布、涤棉布和短纤维产品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只有发展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才能扩大销售,立于不败之地。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厅组织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扩大化纤布、中长纤维以及长丝产品的生产,从而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收入。1985年全省纺织企业开发、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有474个,创税利6,911万元(其中利润4,185万元)。
二、利用企业自身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多年来,纺织企业以卖布为主,不仅效益低,也不能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生产处于被动状态。据市场调查,成衣与面料的比价是2:1。如果将款式、时令、牌誉等方面结合起来,成衣比价还要高。因此,搞好纺织企业的深加工,是一项大的潜在财源。去年以来,我厅把纺织企业发展服装生产,搞好产品深加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要求有条件的纺织企业都要搞服装生产,逐步以卖布为主转向以卖衣为主。去年全省纺织厂生产服装1,200万件,增加税利1.200多万元。如南通县八一染织厂,生产大方格涤粘中长布,作为面料销售每百米只能获利润37.5元。1985年他们把78,706米布料做成喇叭裙59,953条,每条售价6.56元,到上海市场一售而空。余料做成儿童裙505条、假领3,903条,剩下的碎料每斤三角卖给废品公司。该批产品每百米增利79.08元,比卖布增加2.1倍。(二)用美学观点改造产品,使产品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提高产品价值。如常熟床单厂,把床单织成波浪边,再绣几朵花,就成了美观的艺术床单。同是42支股线的六尺床单,每条出厂价由12.56元增加到16.56元,销路更好。扣除成本增加3.11元,税金增加0.32元后,每条增利0.57元。(三)应用现代化技术对产品进行特殊加工整理。如对中长产品进行树脂整理,增强了仿毛感和挺括度,每百米产品加价10-12元,而成本仅增加5元左右。对化纤布进行磨毛整理,价格可提高5%,而成本仅增加1%。
三、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国家实行优质优价后,产品质量高,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纺织企业的物质消耗占产品成本的80%以上,降低消耗的潜力很大。去年以来,我们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作为纺织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不少企业在生产中坚持质量第一,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1985年我省纺织企业因实行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出口率及一等品率,增加利润4,543万元,今年上半年又增加利润1,790万元。同时,全省纺织企业运用择优采购、合理配棉和价值工程等方法,1985年节约物质消耗,降低成本,增利3,859万元。
四、狠抓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省纺织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量、质量、品种均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近两年来我们狠抓了技术改造、改进技术和推进技术进步的工作。一是改造老设备。如江阴万源平绒厂原来主要生产卡其布,利润低,产品滞销。而该厂生产的“万园牌”平绒布销路好,经济效益较高,但因布机少,产量上不去。去年他们对平绒布的市场容量进行了调查,将88台生产卡其布的44吋布机改造为生产平绒布的52吋布机,扩大了平绒布的产量,当年增加利润50万元。二是采用新工艺。如常熟丙纶厂,原来生产的丙纶长丝是没有颜色的。1985年采用色母粒染色工艺,在原色切片中加入少量有色切片,生产出来的是各种有色丙纶长丝,单位产品成本增加1元,售价却增加2元,用户还减少了加工工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如扬州合成化工厂花了70万元从西德引进一台关键设备——水下切粒机,切片日产量增加4吨,一年增加税利110万元。
五、扩大联合,发展优势,创造新的效益。我省有一批纺织企业,技术力量比较强,有名牌产品。近年来,我们利用这些企业的优势,发展联合,不仅把一些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带动起来,而且提高了这些先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无锡市色织四厂今年面临客观减利因素80万元,单靠本厂增收节支是很难消化的。他们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强、装备齐全和有名牌产品等优势,同县和乡镇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在不增加厂房、劳力、投资的情况下,不到半年时间,扩大生产能力1.4倍,产量增加近一倍。上半年消化了80万元的减利因素,实现利润3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8%。
六、加强企业管理,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我们把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制定了具体规定,大力推广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内部经济责任制健全、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我们给予表彰,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如常州市第一棉纺织厂,1985年同公司签订了941万元的目标利润合同,但当年面临客观减利因素354万元,占目标利润的35.2%,一些同志感到压力很大。后来,他们通过发动群众,算细帐,挖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产量;加强节棉管理,确定各车间节棉指标;对机物料消耗和其他费用实行单项承包等措施,并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奖惩分明,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去年该厂实现利润968万元,比上年增长75.2%,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目标利润指标。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企业活力主要靠提高企业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不能老是寄希望于国家减税让利。纺织企业虽然面临原材料、能源涨价的困难,但只要眼睛向内,努力挖潜,开拓新路,增强企业消化能力,经济效益是能够稳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