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4 作者:江苏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我省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但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全省11个省辖市,65个县(市、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济比较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1.3%,财政收入占48.2%,1985年各县年工农业总产值都在17亿元以上,财政收入都在9,000万元以上。第二块是淮北的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经济不够发达,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21..5%,财政收入仅占18.8%。1985年各县年工农业总产值一般不到7亿元,财政收入一般在3,000万元以下。第三块是介乎前两块之间的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四市,经济正处于发展之中,有一部分县已接近第一块的水平,也有少数县达到第二块的水平。总的说,这三大块基础不同,优势有别,但发展潜力都很大。财政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尽快地把几大块的潜力变为现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985年初,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决定采取分类指导,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即一头抓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一头抓补贴县。对经济发展快的县,财政要帮助推上去;对经济发展慢的县,财政要积极扶上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
一、抓亿元县——支持经济发达...
我省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但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全省11个省辖市,65个县(市、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济比较发达,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1.3%,财政收入占48.2%,1985年各县年工农业总产值都在17亿元以上,财政收入都在9,000万元以上。第二块是淮北的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经济不够发达,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21..5%,财政收入仅占18.8%。1985年各县年工农业总产值一般不到7亿元,财政收入一般在3,000万元以下。第三块是介乎前两块之间的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四市,经济正处于发展之中,有一部分县已接近第一块的水平,也有少数县达到第二块的水平。总的说,这三大块基础不同,优势有别,但发展潜力都很大。财政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尽快地把几大块的潜力变为现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985年初,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决定采取分类指导,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即一头抓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一头抓补贴县。对经济发展快的县,财政要帮助推上去;对经济发展慢的县,财政要积极扶上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
一、抓亿元县——支持经济发达地区
我省最早出现亿元县是在1980年,当时只有江阴和常熟两县。以后每年增加一、二个县,到1984年,已增加到无锡、武进、吴县、宜兴、沙洲、吴江等八个县,1985年又新增了太仓、丹阳、南通三个县,在数量上发展到11个,在地区上从苏南发展到苏北;同时在扬州、南通两市中也出现了几个收入近亿元的县。
从这11个亿元县的情况看,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亿元县,主要在于:
(一)党政领导重视财税工作,并善于运用财政税收的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些县的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增收的任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定期听取财税部门的情况汇报和检查、支持财税工作。县领导经常带着财税部门的同志到省厅谈情况和问题。常熟市委认为市里的经济要发展,不发挥财税银行部门的经济杠杆作用是不行的。沙洲县有一批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乡,县委称这些乡的领导懂得发挥财税部门的作用。一些县在论证经济项目的可行性时,常常听取财税部门的意见。因此,这些县的财税部门既感到担子重,有压力,又觉得胆子壮,有依靠,勇于积极地去开展工作。
(二)不断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坚持从发展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这一基本方针,建立从经济到财政的良性循环。一个县财政收入超亿元,非一日之功,他们长期坚持为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生产服务的观点,把自己摆在同经济部门、企业单位同命运共呼吸的地位上,把财政收入的增加寄托在经济的发展上,寄托在企业的活力上。这些县要求全体财税干部树立三个观念:改革观念,效益观念,商品生产观念。这些县财税部门从上到下,人人都有促产规划和具体项目,一季度订规划,二季度保落实,三季度查进度,四季度拿效益。这些县把支持、帮助、促进乡镇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开始发展阶段,采取热情支持,扶持上马的办法;在调整巩固阶段,采取帮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办法;在改革提高阶段,采取参与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的办法;在加强宏观控制时,帮助企业加强横向联合,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外贸产品;在能源、资金、原材料紧张时,设法融通资金,搞活流通,增加发电。总之,做到了帮企业之所需,保经济之搞活,为增加财政收入开辟了财源。
(三)财税部门尽我所有、尽我所能地去组织资金,用活资金,用好资金。他们把一些无偿拨款改成有偿周转,先后建立了支持生产的周转金,每年安排一点,几年后积聚成一笔为数可观的基金。目前11个县已有周转基金1.2亿元。武进县建立的多种生产基金,1985年用于发展煤电的达2,580万元。太仓县根据方向正确、内涵挖潜、效益显著、有借有还的原则,五年内发放资金5,100万元,新增产值2亿多元,新增税利3,500万元。常熟市从四个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一是用市财政的机动财力临时周转;二是用乡财政的周转金;三是从外地引进资金;四是帮助企业清理内部资金。无锡市多层次、多形式地从外地引进资金,最多时达到1.4亿元,使许多企业渡过了资金紧缺的难关。
(四)有一套先予后取的理财之道,做到了予取有策,予取有度,取大于予。他们在支持一个项目上马时,都十分精心地调查、测算、分析,一定要有“利”可图;项目一经确定,就用足够的人力和财力顶上去,一定要搞出效益来。沙洲县合兴印染厂办厂时只有6万元资金,县财政先后支持周转金102万元,帮助建成一条流水线,1984年实现销售收入1,918万元,利润165万元,交税157万元,成为全县的一个骨干厂。吴江县在“六五”期间对四个丝绸厂共支持4,100万元,结果生产能力增加30%,产量增加38%,实现利润8,945万元,上交税利7,870万元,创汇2.1亿美元。宜兴县预算内工业企业共有27户,经过财政部门几年培植,已有9户成了“百万富翁”(年利润超过100万元)。
(五)把财税干部培养成促生产的“能人”。这些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好,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江阴县西郊乡税务干部李剑辉同志先后协助乡里办了七个企业,使这个乡工业生产成倍增长,财政收入翻了又翻。该县西塞税务所冯日清同志从拖拉机作为运输工具这一农村常见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提出了生产新型农用汽车的设想,并调查了全县机械行业的生产条件,县领导采纳后组织实施成功,年产500辆,增加财政收入100万元。为了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县财税部门每年都拿出一定时间,自编教材,自当教师,为乡镇企业举办从厂长到会计的财务管理训练班,每年培训的人员近15,000人次。这些财税部门的“能人”,以自己的出色工作赢得了企业的信赖,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六)组织收入抓得紧。11个县不仅促产工作做得出色,而且收入抓得很紧。既抓大户,又抓小户(零星税源)。既抓正常收入,又抓查补。因此,这些县的收入都能及时组织入库,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
事实表明,亿元县对于江苏的财政收入,对于平衡全国财政收支,对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把这项工作继续抓下去,使全省有更多的县跨进亿元县的行列。经过酝酿和讨论,初步形成了我省“七五”期间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的发展规划,大体是:1986年有可能增加五个,1988年再增加四、五个,到1990年再增加四、五个。这样到“七五”期末,全省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将达到25个左右,其中有些将成为超二亿、三亿元,甚至超四亿元、五亿元的县,预计这些县的收入将占全省总收入的30%以上。制定这个规划,在我省还是一项新工作,很不完善,但是它使我们财税工作在“七五”期间有了奋斗目标,使我们能脚踏实地前进。
二、抓补贴县——帮助经济不发达地区
补贴县,全省有13个。这些县经济结构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技术人才缺乏,经营管理落后。因此,财政收入不多,1984年有三个县不足1,000万元,最多的也只有2,500万元。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补贴县的财政问题,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加快发展经济。
(一)在政策上照顾。一是把盐税按核定基数下放到市、县,超收部分按财政体制规定的留成比例分成,以增加县财政的自给能力,一年执行结果盐税比上年增收1,508万元,增长38%。二是凡是外地到13个县新办的独资或联营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在县新办企业同样的待遇。
(二)资金上支持。1985年省财政分配给13个县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生产资金1,325万元,扶持165户乡镇企业新增产值3,253万元,新增税利620万元;安排工业企业小贷648万元,支持36户企业新增产值1,729万元,新增税利349万元;专项安排聘请外地技术管理人才和干部培训费130万元,聘用1,775人,培训管理干部和财会人员13,710人次;另外,还给了这些县的工资改革补助费1,800多万元。
(三)工作上帮助。为了帮助13个县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我厅专门组织了苏南十个县财政局有经验的同志去帮助那里的国营企业扭亏增盈,提出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建议。1985年13个县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62万元,比上年增长48.9%;销售税金3,490万元,增长27%。
经过一年的努力,补贴县的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与去年同口径相比,13个县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增长17.7%。其中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增长24.1%;农业总产值47.9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共计2.5亿元,比上年增收5,089万元,增长25.6%,超过全省平均增长18.3%的水平。其中增长幅度最高的灌云县达40.9%,最低的建湖县也达到16.9%。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也有所增加,共计支出3.64亿元,比上年增加2,900万元,增长8.2%。现在看来,只要抓紧工作,有六个县在三、五年内财政收入可望翻一番。
三、几点体会
(一)财政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经济问题。要解决财政问题,必先解决经济问题;要搞活财政,也必先搞活经济。这在过去是如此,在当前发展商品经济时更是如此。因此,无论是发展亿元县,还是帮助补贴县,都要从发展经济着手。亿元县所以能在三、四、五年内使财政收入翻番,关键是这些县的生产在三、四、五年翻番。而补贴县要改变财政收支面貌,首先要改变其经济落后的面貌。因此,财政工作者一定要跳出单纯财政收支的圈子,才能发现问题的根子,找准发展的路子。
(二)抓两头,必须紧紧抓住不放。我省县一级财政65个单位,超亿元县只有十来个,看起来是少数,但从财政收入金额来说,却是个多数。1985年,11个超亿元县的收入占全省总收入的22.38%,占县级收入的48.3%%,在65个县中抓十来个县,就抓住了40-50%的收入,这是上策。补贴县虽然只有13个,按体制补贴一年几千万元,数字也不很大,但这些县对省财政是一个很大的掣肘,把这些县的问题解决了,省财政就无后顾之忧。实践证明,收入基数高的亿元县,潜力还是很大的,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力,可以做到持久不衰;收入基数低的补贴县,虽然底子薄、条件差,只要各方面帮一把,也能迅速赶上来。
(三)要逐步建立稳固的财源基地。财政收入要做到持续、稳定、较快速度增长,必须建立稳妥可靠的财源基地,就象农业生产要连续夺取丰收,必须建立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丰产田一样的道理。我省这几年总的说做到了持续稳定增收,并有一定的速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了财政收入基地:一是有稳定增产的农业;二是有工业六大支柱;三是有星罗棋布的乡镇企业;四是有不断增加的亿元县。11个亿元县也都有他们各自的财源基地,归纳起来:一是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工业系统;二是有一批骨干企业;三是有一批拳头产品;四是有一批收入大的乡镇(1985年全省已有19个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乡镇,最多的达到2,700万元)。一个县只要抓住了几个基地,即使其它方面出现些问题,也不碍大局。
(四)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应当实行分类指导,不能“齐步走”。我们抓亿元县和补贴县都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而对亿元县和补贴县,也要排排队,分分类,实行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尤其是补贴县,更要注意分类指导,才能通过重点扶持,使其中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县先跳出来,然后腾出力量,帮助另一部分条件还差的县再跳出来。
(五)要有一支素质好的财税干部队伍。财税工作要开创新局面,没有一支素质好的财税干部队伍是不行的。干部素质,包括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一定的现代化知识,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从这个要求来看,我们现在的财税干部还不能适应。因此,在发展亿元县、扶持补贴县的工作中,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提高全省财税干部队伍的素质。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