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突出的收支矛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黑龙江省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严从实抓党建、强素质、转作风、提效能,努力提高聚财、理财、用财能力和工作效能,着力抓收支、保平衡,全省财政运行稳中有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支持“三大攻坚战”取得扎实成效;着力扣主线、抓重点,服务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加力;着力促改革、强管理,财政职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82.5亿元、增长3.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5%、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675.7亿元、增长0.8%;全省用于民生支出395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6%,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攻坚之年。做好2019年财政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落实“六稳”要求,深入解放思想,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预算绩效管理,防控财政运行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落实中央“八字方针”,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振兴实体经济,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支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培植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税源财源。
二是针对突出问题,持续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底线思维,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不懈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财政运行风险,支持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打好原生态、蓝天、碧水、净土等保卫战,支持巩固和扩大“三大攻坚战”成果。
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和投入机制,推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改革,促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四是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积极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板。抢抓用好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的重要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方式投入,集中力量支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
五是落实“九个必须坚持”要求,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财政支撑和保障作用,推动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国资、农垦森工办社会职能等重点改革任务,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支持“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提高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
六是着眼完善制度、守住底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保障落实民生实事,支持补齐民生短板,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七是着力强化绩效导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全面加强收支、预算绩效、行政事业性资产、政府采购、国有金融资本等管理工作,进一步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资源。
各级财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增强财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教育引导广大财政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为载体,着力破除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拓宽服务发展的理念思路,创新财政管理模式和资金投入方式,推动新时代的财政改革发展。要坚持不懈抓好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加强财政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要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加强财政部门工作作风整顿,深化财政系统流程再造,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财政部门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要持之以恒反腐倡廉,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标本兼治,夯实治本基础,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