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4 作者:山东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40年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山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山东财政也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发展中壮大,在改革中跃升,在开放中前进,谱写了山东财政开拓奋进、勇创辉煌的绚丽篇章。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财政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财政收支规模连创新高。财政收入连年迈上新台阶。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64.1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098.63亿元,增长94倍多,年均增长12.4%。政府间的财力层级结构也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财政收入比重,由1979年的27 : 34 : 39,转变为2017年的4 : 16 : 80,县级收入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全省财政支出规模达到9758.9亿元,是1978年的306倍,年均增长15.8%。40年来,山东各级积极转变理财观念,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从小到大、逐步拓宽,保障标准由低到高、逐年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40年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山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山东财政也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发展中壮大,在改革中跃升,在开放中前进,谱写了山东财政开拓奋进、勇创辉煌的绚丽篇章。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财政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财政收支规模连创新高。财政收入连年迈上新台阶。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64.1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098.63亿元,增长94倍多,年均增长12.4%。政府间的财力层级结构也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财政收入比重,由1979年的27 : 34 : 39,转变为2017年的4 : 16 : 80,县级收入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全省财政支出规模达到9758.9亿元,是1978年的306倍,年均增长15.8%。40年来,山东各级积极转变理财观念,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从小到大、逐步拓宽,保障标准由低到高、逐年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7319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
财政调控体系逐步健全,支持发展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级对财政调控的认识不断深化,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年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山东各级财政积极顺应形势变化,相机调整政策取向,综合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激励约束手段,加大财政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力度,充分发挥了财政职能作用。
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各级财政逐步由直接上项目、办企业的方式,调整为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间接调控方式,奖、补、限、罚多措并举,有效放大财政支持发展的效果。特别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省财政在全力支持“去降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从强化财政体制导向、支持产业集群、加强基础支撑等方面,出台一揽子精准调控措施,支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拓宽政府投融资渠道方面,逐步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搞建设的方式,通过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政府债券等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公益事业,增加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在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调整,财政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控,从主要依靠财政初次分配逐步转变为财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并重。省财政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扩大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补助范围,提高了财力转移支付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别针对县域财政保障水平不均衡问题,不断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有效增强了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财税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40年来,山东各级财政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紧抓实抓财税改革不放松。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本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持续深入推进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税收制度、支出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加科学规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财政体制的不断调整,山东财政体制也实现了从“分灶吃饭”到“大包干”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转变。改革过程中,省财政始终秉持财力下移的原则,主动推动财力向基层下沉,基层财力状况大幅改善。同时,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强化了体制导向和运行效率。
二是预算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将预算管理改革作为“先手棋”,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尤其是步入新世纪以来,相继实施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省直管县”改革、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预算制度改革,预算管理不断规范,预算编制与执行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税制改革稳步推进。40年来,山东严格按照中央改革部署,在权限范围内对地方税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为更好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近几年在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基础上,又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全面实施了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并从2017年12月1日起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征环境保护税,有效促进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四是支出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效益导向,深入推进支出改革,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比如,针对财政支出范围不清晰,专项资金规模大、项目多、管理分散等问题,不断加大专项资金压减整合力度,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压减到61项,对保留的专项全部实行因素法、竞争性分配,确保资金分配科学合理、公开透明。针对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等问题,创造性地将中央(部分)和省级涉农资金全面归并整合,设立乡村振兴重大专项,并改革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创新涉农资金分配机制,以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带动全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管理机制渐臻完善,依法科学民主理财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各级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财政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先后颁布实施了《山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 《财政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财政法规规章,地方财政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在此基础上,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财政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大力推行财政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阳光财政”建设成果显著。各级财政按照“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及时通过门户网站、新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回应社会关切,强化社会监督。目前,省、市、县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和政府债务情况均全部按时公开,实现预决算公开“全覆盖”,财政管理和资金运行透明度明显提高。
三是财政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围绕收入征管、预算执行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扎实开展预算评审,加强绩效财政建设,初步建立起“事前有评审、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覆盖收支全过程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本着“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原则,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并严格开展内控执行情况评价,有效防范财政管理风险。
四是财政管理基础不断夯实。财政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以大数据支撑“大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财务会计基础管理持续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加强。财政票据管理使用更加严格规范。基层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着眼新时代财政工作新要求,奋力开创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
着力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注意从全局上分析处理财政问题,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聚集财政资源支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面保障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实施,切实增强财政支撑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税收制度、支出管理等改革,加强绩效财政建设,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着力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与时俱进更新理财观念,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努力做到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宽、做事实、立身正。着力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按照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监督问责到位、保障到位的目标,坚持不懈抓党建抓廉政,驰而不息反四风转作风,切实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