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4 作者:财政部国库司
[大]
[中]
[小]
摘要: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继分税制改革后财政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为一场“财政革命”。改革建立起全新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完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改革与重大政策的有效实施。
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的现代国库框架基本建立,成为我国财政收支运行的核心基础
2000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预算执行管理制度,财政收支缴拨环节多,资金运行效率和效益低,透明度不高,不仅缺乏有效监管,而且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政策实施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的预算执行管理方式,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2001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国库现金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由点到面、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广实施。截至...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继分税制改革后财政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为一场“财政革命”。改革建立起全新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完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改革与重大政策的有效实施。
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的现代国库框架基本建立,成为我国财政收支运行的核心基础
2000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预算执行管理制度,财政收支缴拨环节多,资金运行效率和效益低,透明度不高,不仅缺乏有效监管,而且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政策实施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的预算执行管理方式,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2001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国库现金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由点到面、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广实施。截至2017年底,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近70万个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占到全部预算单位的99%以上,年支付各类预算资金达22万亿元。公务卡制度建立健全,累计发行公务卡2000多万张。全国40万个执收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占到全部执收单位的97%以上。全国统一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运行顺畅,2017年税务部门办理的电子缴税笔数达到4.4亿笔,金额10.9万亿元。中央和省级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操作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预算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牢固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收支运行中的核心基础性地位。
(一)财政资金运行调控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由过去各单位分散管理转变为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不仅财政资金调度能力发生根本改观,对各项重大支出的保障能力和财政理财能力得到根本性增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迅速有效地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由“层层转”变为“直通车”,各类财政收入通过国库集中收缴方式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类财政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到最终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大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同时,所有尚未最终支付的资金都留存在国库,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和支付需要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财政收支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通过建立新型预算执行信息生成机制,依托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基层预算单位收缴和支付交易信息,均可通过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并及时传输到财政部门,财政收支运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有了机制保障,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了更为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四)财政资金运行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的及时监控。通过监控预警、核实疑点,发现和纠正不规范行为,较好发挥了动态监控规范、纠偏、警示、威慑的作用,有效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强化了财政财务监管,增强了基层单位规范用款的意识,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采购制度日益完善,在规范采购行为、提高资金绩效、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开放谈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逐步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践证明,政府采购法确立的政府采购管理基本制度,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不仅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而且对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治理、财税改革贡献了力量。
(一)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实施范围从货物类采购向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扩展,从传统的通用类货物服务向专业新型货物服务扩展,从满足机关单位办公需要向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扩展。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从2002年的100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2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相应由4.6%提高到12.2%。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我国建立健全了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等一整套法律制度体系,涵盖了政府采购体制机制、执行操作、政策功能、基础管理、监督检查及市场开放等关键环节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政府部门自由随意采购的局面,确立了依法采购的市场规则,有效规范了政府支出行为和政府采购市场交易秩序,奠定了政府采购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石。
(三)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逐步显现。政府采购确定了节能环保、扶持中小企业、监狱企业、支持残疾人就业、保护知识产权及支持正版软件等政策目标。2017年,全国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规模为1733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92.1%;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为24842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77.4%。
(四)政府采购管理不断创新完善。依法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明确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管理要求,积极研究通过预留份额、采购宽免、单一来源等方式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支持事业单位改革。依法创设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采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开展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改革,降低公务机票采购成本。创新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取消资格认定行政许可,并加强监督检查。积极构建政府采购争议解决机制,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实现透明监管。
(五)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稳步推进。2007年我国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定》(GPA)谈判以来,已提交6份出价,政府采购市场承诺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与参加方出价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多双边机制下政府采购议题谈判,广泛开展政府采购对外交流,我国政府采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政府债券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规范透明的政府举债筹资机制日益健全
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2009年恢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14年开始实施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机制改革。多年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筹资能力不断提升,发行管理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一)国债筹资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内开展国债发行,对科学管理国债发行活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2006—2017年,我国国债筹资额不断增加,共计发行国债筹资约22万亿元。2018年筹资额达到3.3万亿元,国债余额限额达到15.7万亿元,保障了积极财政政策顺利实施。
(二)记账式国债发行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国债承销团制度,建立并完善了第三方专家评审方式组建国债承销团的市场化机制。不断优化记账式国债招标发行机制,推出记账式国债续发行、预发行等多项改革举措,在不断提高国债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水平和准确性的同时,推动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对我国国债一级市场建设予以充分肯定。
(三)储蓄国债管理不断优化。持续发行储蓄国债(凭证式),推出无纸化的储蓄国债(电子式),拓宽储蓄国债销售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购买国债的便利化水平。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合理确定储蓄国债发行利率,不断完善储蓄国债定价机制,在控制筹资成本的同时,保证储蓄国债投资的合理收益。储蓄国债的持续发行和优化管理,不仅丰富了国债筹资渠道,也在满足人民群众投资理财需求,提高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建立健全。记账式国债期限品种不断完善,形成了从3个月到50年的短、中、长期合理分配的期限结构,实现了6个月、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记账式国债按月发行,3个月记账式国债按周滚动发行。同时,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建立国债市场价格波动监测机制,提升国债市场运行效率,增强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国债收益率曲线质量。目前,涵盖3个月到30年短、中、长期较为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为其他各期限金融产品的定价提供了基准。
(五)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改革成效显著。地方政府债券全面实施地方自发自还以来,短短几年间累计发债超过18万亿元,其中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12.2万多亿元,有效降低了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缓解了债务集中偿还压力,也保障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需求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逐步完善,发行利率与国债的利差逐步进入合理区间,发行管理的市场化、规范化水平稳步提升,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稳步提高,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共同参与的地方政府债券投资格局。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余额约为18万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超过21%,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资金运行的中枢和纽带,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功能。下一步,新时代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高素质人才和先进信息技术为保障,努力夯实财政国库管理基础,着力健全运行规范、安全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系;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国库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注重效益、防范风险的国库资金管理体系;完整可靠、服务决策的财政数据分析体系;科学筹资、市场基准的国债管理体系;机制健全、合规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体系;职责清晰、科学高效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内容全面、公开透明的财政财务报告体系,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基础牢固、功能健全、体系完备、技术先进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 张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