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百色地区扶贫历史上成绩最突出的一年。全地区解决了2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年末贫困人口由上年的38万人下降到14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上年的12.22%下降到4.64%,农民人均收入由上年的1642元上升到1896元增加254元,增长15.47%。经过初步检测评定,又有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隆林等六个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县达到了自治区扶贫验收标准。全地区提前实现了基本解决群众温饱目标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8年百色地区财政收入突破了10亿元大关,达到10.04亿元,比1997年的8.57亿元增加1.47亿元,增长17.15%。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达114.9亿元,比1997年的107.2亿元增加7.7亿元,增长7.13%。
一、开发式扶贫
根据百色地区的特点,按照不同气候、不同资源条件,立足市场,因地制宜,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即用公司的形式管理,建立扶贫开发基地,以农户为主体劳动经营三结合的开发扶贫模式),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脱贫致富。比如,右江河谷地带条件比较好,就发展粮食、蔗糖、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走林果脱贫型(种芒果、龙眼等)、瓜菜脱贫型(种冬菜向北方销售)、蔗糖脱贫型(种甘蔗制糖)的路子,并吸收外县和本县的石山区贫困农民定居或不定居劳动生产经营发家致富;土山区有条件发展亚热带作物种植业,就发展八角、玉桂、竹笋、茶叶和养殖牛羊,走林果脱贫型、土特产脱贫型、畜牧脱贫型的路子;石山区条件比较差,但在一些农户搬迁下山异地安置生产劳动之后,条件有所改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走上开发扶贫的道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子、任豆树、养羊等生态农业,走种养和林木特产脱贫型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努力,百色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以蔗、果、菜、茶、经济林为主的各种产业基地。到1998年底,全地区已有糖蔗60多万亩,八角70多万亩,八渡笋20多万亩,油桐140万亩,果园74万亩(其中芒果39万亩)等等。值得称道的还有冬菜,它主要是指河谷地带粮田冬闲时期种植蔬菜,向北方城市缺菜时期推销,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肥了粮田,对开发和扶贫大有益处。据百色地区同志的测算,随着这些农业生产基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发挥效益,覆盖带动了大约70%的农户摆脱了贫困。
二、异地安置
近几年来,中央号召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扶贫,百色地区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同广东省、广州市开展对口扶贫。广东省、广州市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石山区贫困农户迁移下山,择地开发,发展生产经营事业,效果显著。1998年广东省、广州市对口支援百色地区异地开发扶贫资金4500万元,地区也出资1500万元,两项共计6000万元,用于移民下山开发扶贫。广东、广州对口扶贫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在田林县建设20万亩连片八渡笋生产基地——六隆开发区,安置来自田林、德保、那坡、凌云、田东、田阳等县大石山区贫困农户3000户1.5万人落户安家开发生产。经过一年的努力,实际完成了2927户14707人,种植了八渡笋8.5万亩,加上1997年开发的6.65万亩,共种植八渡笋15.15万亩,1998年生产鲜笋2100吨。另外,其他各县也投资建设了十个异地安置点,已安置了652户3370人。加在一起,百色地区1998年共安置了7579户18077人,改变了这些石山区贫困农户的命运,走上了崭新的脱贫致富的道路,成绩卓著。
三、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1998年百色地区党委、政府作出重大部署,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大会战的方式解决山区农村贫困群众的饮水、交通、住房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山区农村的生产建设,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自年初开始至5月底结束,全地区共投入10580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4327万元)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开渠引水进村入户;没有水源引水条件的地方,用水泥给每个农户修建一个水柜,接瓦房房檐的雨水,经过过滤后入柜,储存供给家人饮用;在村头地边选择适当地方,修建水池和大型水柜,收集雨水储存备用作为农田旱时浇灌和牲畜饮水。我们在山区访问时,亲自见到农民家家门前都有个一人多高的方形水泥水柜,主人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地介绍他的水柜,能盛几十方水,解决了全家的吃水问题,并且深深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地处亚热带多雨的百色地区,这种水柜的设计,是非常适宜的解决饮水难的办法。据地区政府统计,1998年共建饮水工程25736处,解决了42万人的饮水难的问题,使全地区农村群众基本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困难的历史。
要想富,先修路。在地区党政领导下,干部群众全力以赴,从6月开始至年底,共修建498条乡村公路,共计里程4358.79公里,解决了498个行政村70万人的交通困难问题。全地区行政村通车率由1997年的74.46%上升到95.6%。这对建设新农村,发展山区经济,摆脱贫困,迅速富裕起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区农民祖祖辈辈都住在简陋阴暗潮湿的茅草棚里,根本无力修建干爽明亮的砖瓦房屋,改变居住条件,以致摆脱不了疾病流行,损害人们的健康。因此,百色地区党和政府下定决心,在扶贫会战工程中,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比较彻底地解决这个住房难的问题。根据地区政府统计,1998年计划茅草房改造2.4万户,到年底实际完工17932户,完成计划的74.7%。我们在田东县陇穷村看到的20多户农民住房,都已是瓦房了,配合着个个水柜和新修的山区公路,他们已经完全解决了饮水、住房、交通的“三难”问题。在这个村,还修建了二层楼的小学校舍,建起了电视广播卫星接收站,通了电,通了电话,农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四、小额信贷扶贫
他们的做法是,由自治区下达地区小额信贷指标,地区扶贫办负责分配给10个县市扶贫总社,并逐级分配给乡镇成立的167个扶贫分社、农村组建的1370个扶贫中心、5190个联保小组,由联保小组分别落实贷放给入社的贫困农户20414户,覆盖了822个行政村。他们这种做法的特点是,从扶贫总社到分社、中心、联保小组,都有妇联组织机构的人员参加,特别是农村的扶贫中心和联保小组都由妇女参加组成并进行策划分配使用小额扶贫信贷,各受贷农户也都由家庭主妇全权掌握使用和负责还贷,如有到期不能还贷者,由联保小组负责代还,确保借贷信用。我们在访问一家受贷农户时,她们说,贷款的是我们妇女,用款的也基本上是妇女(饲养家畜,种植竹木林果,兴办小型加工作坊等),还款的也是我们妇女,收支钱财都由妇女们掌握,一般都能如期还款,即使一时不能还贷,联保小组姐妹们帮助还款,大家联合起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们认为妇联和家庭主妇负责贷款的借还和使用的好处,一是责任心强,二是避免男人的滥用浪费,三是姐妹间相互联保帮助,所以效果是好的,受到了农业银行债权人的信任,敢于放贷。1998年累计发放到户小额信贷2890.8万元,全地区受贷农户,在借款前人均纯收入681元,借款后当年人均纯收入850元,增收169元,有39171人当年解决了温饱问题。